七月三日大风如雷拔木飘瓦势甚可畏适太常杨邃庵诗来倚韵答之二首(其一)
明 · 王缜
七月三日午欲过,东风渐恶雨渐多。
人正穷愁复尔耳,天还震怒物如何。
金縢示变周王悟,丰沛空传汉祖歌。
春秋纪异谁秉笔,频揩病眼看编摩。
人正穷愁复尔耳,天还震怒物如何。
金縢示变周王悟,丰沛空传汉祖歌。
春秋纪异谁秉笔,频揩病眼看编摩。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七月三日午后,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人间百态与天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开篇“七月三日午欲过,东风渐恶雨渐多”以时间点切入,描绘出风雨将至的氛围,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接着,“人正穷愁复尔耳,天还震怒物如何”,诗人将个人的困顿与天象的剧烈反应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
“金縢示变周王悟,丰沛空传汉祖歌”两句,运用历史典故,借周成王与汉高祖的故事,隐喻现实中的政治风云变幻,强调了人事与天象之间的微妙关联。最后,“春秋纪异谁秉笔,频揩病眼看编摩”,诗人自问,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事中,谁能公正地记录历史的异象?表达了对历史记载者责任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观察者的敏锐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引申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间疾苦的关怀、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以及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