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报宁长老
宋 · 王安石
白下亭东鸣一牛,山林陂港净高秋。
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白下亭:古代地名,位于今南京附近。鸣:发出声音。
陂港:池塘和河流。
净高秋:秋季清爽宁静。
新营:新建的营地。
枣棫:枣树和棫树,泛指树木。
檀越:佛教用语,指施主或捐赠者。
悟:领悟,理解。
比丘:佛教中出家男子的通称。
翻译
在白下亭东边,传来一声牛鸣,山林和陂港在清秋时节显得格外宁静。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示报宁长老》。诗人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副田园生活图景,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从容与超脱。
首句“白下亭东鸣一牛”中的“白下亭”,很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名,而“东鸣一牛”则描写了清晨牛只在东边开始叫响的情景,表现了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田园早晨。
紧接着,“山林陂港净高秋”中,“山林陂港”是指山野与溪流等自然景观,而“净高秋”则形象地描绘出秋季的清新与高远之感,给人以深邃而宁静的感觉。
第三句“新营枣棫我檀越”,这里的“新营”可能指的是新开辟的园圃,“枣棫”则是指种植的果树,而“我檀越”则表明诗人对自然之物持有一种超然与欣赏的情感。
最后一句“曾悟布毛谁比丘”,“曾悟”意味着诗人有所领悟,“布毛”可能是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而“谁比丘”则是在问何人能与这种境界相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