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入京睹饥民载道怅焉成感
明 · 卢龙云
畿南百里馀,托家在日边。
胡为多菜色,老稚强相牵。
困苦弥道周,流离满目前。
展转沟中瘠,感之涕泫然。
昊天何不吊,灾疹屡婴缠。
里巷寡完壁,日午厨未烟。
岂无郡邑吏,蒿目恤颠连。
岂不奉明诏,频烦事赈蠲。
谋朝不保夕,微生只暂延。
裘马千金子,银鞍白玉鞭。
意气倾燕市,斗酒美十千。
立马闻痛哭,时或投一钱。
所活宁有几,明惠不足宣。
仁人切痌瘝,造物苦无权。
谁当司燮理,密勿赞重玄。
旸雨尽时若,蒸黎获所天。
胡为多菜色,老稚强相牵。
困苦弥道周,流离满目前。
展转沟中瘠,感之涕泫然。
昊天何不吊,灾疹屡婴缠。
里巷寡完壁,日午厨未烟。
岂无郡邑吏,蒿目恤颠连。
岂不奉明诏,频烦事赈蠲。
谋朝不保夕,微生只暂延。
裘马千金子,银鞍白玉鞭。
意气倾燕市,斗酒美十千。
立马闻痛哭,时或投一钱。
所活宁有几,明惠不足宣。
仁人切痌瘝,造物苦无权。
谁当司燮理,密勿赞重玄。
旸雨尽时若,蒸黎获所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畿南地区百姓因灾荒而遭受的苦难情景。诗人卢龙云在目睹了道路两旁饥饿的老人和孩子,以及满眼的流离失所者后,深感悲痛,不禁泪下。他感叹上天为何不救助这些受苦的人们,即使地方官员心怀忧虑,也难以有效解决百姓的困境。尽管朝廷有明令要求救济,但实际执行却困难重重,百姓的生活依然艰难。
诗中通过对比富贵与贫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那些衣着华丽、生活富足的人们,对身处困境的百姓漠不关心,甚至只有在听到他们的痛苦哭泣时,才会施舍一些铜钱。尽管这样的救助能救活少数人,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仁慈并未得到广泛传播。
诗人最后表达了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希望有能人智士能够掌管国家的治理,以公正的手段解决民生问题,让百姓得到应有的关怀和帮助。诗中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