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木山引水二首(其二)赏析

木山引水二首(其二)

宋 · 苏辙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瀰瀰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茧苗。

注释

檐下:屋檐。
枯槎:枯树枝。
荻梢:荻草尖端。
迤逦:连绵起伏。
幽泉:清幽的泉水。
岩鼻:岩石缝隙。
盆水:盆中的水。
瀰瀰:形容水势盛大。
坚如湖上石:坚硬如湖边的石头。
灶中焦:来自灶火中的焦黑。
苍崖:青色的悬崖。
寒溜:寒冷的水流。
佳荫:好的遮荫。
冬青石茧苗:冬青树的幼苗。

翻译

屋檐下的枯树枝触碰着荻草尖端,连绵起伏的山川消耗了您的饮水瓢。
清幽的泉水缓缓流过岩石缝隙,盆中的水像海潮般上涨。
我只欣赏它如湖边石头般的坚硬,又有谁能怜惜它曾来自灶火中的焦黑。
青色的悬崖上,寒冷的水流需要好的遮荫,但还缺少冬青树的幼苗生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木山引水二首(其二)》。诗人通过描绘檐下枯槎与荻梢相触,山川蜿蜒映衬着取水的艰辛,形象地展现了引水工程的场景。"幽泉细细流岩鼻"写出了泉水从岩石缝隙中缓缓流出的细致画面,而"盆水瀰瀰涨海潮"则运用夸张手法,形容盆中的水仿佛涨起了海潮,表现了水量的充沛。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水源坚韧品质的喜爱,如同湖上石头般坚硬,即使来自灶火中的焦炭也值得珍惜。然而,他遗憾地指出,尽管有好泉源,但缺少的是能遮荫的苍崖和冬青石茧苗,暗示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资源利用的深思,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