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山晚渡
明 · 成鹫
暝色渐迷津,招招唤渡频。
烟横石云路,柳暗塔坡春。
见月知潮汐,登舟辨主宾。
芦中有穷士,应是未归人。
烟横石云路,柳暗塔坡春。
见月知潮汐,登舟辨主宾。
芦中有穷士,应是未归人。
鉴赏
这首《石云山晚渡》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夜晚渡河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暮色中渡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
首联“暝色渐迷津,招招唤渡频”,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夜幕降临,光线渐弱,渡口显得有些模糊,但渡船却频繁地召唤着过河的人们,展现出了渡口繁忙而有序的一面。
颔联“烟横石云路,柳暗塔坡春”进一步描绘了渡口周围的环境。烟雾缭绕于石路之上,仿佛给道路披上了一层轻纱,而岸边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将塔坡映衬得更加幽静,营造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面。
颈联“见月知潮汐,登舟辨主宾”则转而描写夜晚的景象。通过见到月亮来判断潮水的涨落,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也暗示了渡河活动与自然规律的紧密联系。同时,乘船之人能够分辨出主人与宾客,体现了社会交往中的礼仪与秩序。
尾联“芦中有穷士,应是未归人”以芦苇丛中隐藏的“穷士”形象,寓意着那些或许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归家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人间百态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
整体而言,《石云山晚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夜晚渡河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