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粟行
燎薪炊黍呼妇子,夜半舂粟输官仓。
大儿担囊小负橐,扫廪倾囷不须恶。
县胥里正不到门,了得官租举家乐。
去年有米不愿馀,今年米白要如珠。
路傍老人拍手笑,尽道官兵嫌米粗。
良农养兵与胡竞,胡骑不来自亡命。
田家终岁负耕縻,十农养得一兵肥。
一兵唱乱千兵随,千家一炬无孑遗。
莫养兵,养兵杀人人不知。
鉴赏
这首《输粟行》由宋代诗人周紫芝所作,描绘了农民在官府征粮压力下的生活境遇,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诗中开篇“天寒村落家家忙”,描绘出冬日里村落中农民忙碌的景象,他们忙着喂牛、收割稻谷、清理场地,为即将到来的官府征粮做准备。接着,“燎薪炊黍呼妇子,夜半舂粟输官仓”描述了夜晚,农民们点燃柴火煮饭,呼唤家人一起舂米,直到深夜,将粮食送往官仓。这种劳碌的生活,反映了农民对官府征税的无奈和沉重负担。
“大儿担囊小负橐,扫廪倾囷不须恶”,进一步展示了农民家庭的分工合作,大儿子负责搬运粮食,小儿子则可能帮忙背囊或做一些其他辅助工作。他们清扫仓库,倾倒粮食,无需抱怨,因为这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然而,“县胥里正不到门,了得官租举家乐”一句,讽刺了官府官员并未亲自到访,而农民却因完成征粮任务而感到全家欢欣,这反差强烈地揭示了官府与民间之间的矛盾。
“去年有米不愿馀,今年米白要如珠”表达了农民对粮食的珍惜和无奈,去年还有剩余的粮食不愿浪费,而今年的粮食却要像珍珠一样珍贵,可见粮食的稀缺和价值的提升。最后,“路旁老人拍手笑,尽道官兵嫌米粗”通过老人的笑声和官兵对米粒大小的挑剔,展现了社会对粮食问题的不同态度和反应。
“良农养兵与胡竞,胡骑不来自亡命。田家终岁负耕縻,十农养得一兵肥。”这一段揭示了农民为了供养士兵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还牺牲了农民的生计。士兵们却并不为此感激,反而可能对粮食质量有所挑剔,这反映了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矛盾。
“一兵唱乱千兵随,千家一炬无孑遗。莫养兵,养兵杀人人不知。”最后两句警示人们,过度依赖军事力量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毁灭,呼吁不应再继续以牺牲农民利益来供养军队。
整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宋代社会中农民与官府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