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卿黄定父诸子招同桢伯游迷楼得春字
明 · 黎民表
高阁风烟邗水滨,千秋寂寞绮罗尘。
綵毫尚入芜城赋,垂柳曾窥帝室春。
陌上放鹰怜野日,尊前冠鹖尽幽人。
广陵散后才情少,惊见璚枝发兴新。
綵毫尚入芜城赋,垂柳曾窥帝室春。
陌上放鹰怜野日,尊前冠鹖尽幽人。
广陵散后才情少,惊见璚枝发兴新。
鉴赏
这首明代黎民表的诗《李鸣卿黄定父诸子招同桢伯游迷楼得春字》描绘了一幅扬州迷楼春景下的文人雅集图。首句“高阁风烟邗水滨”,以高高的楼阁和迷蒙的水汽,展现了扬州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风貌。次句“千秋寂寞绮罗尘”则寓言了迷楼的繁华已逝,只剩下了历史的沉寂和昔日的华丽。
第三句“綵毫尚入芜城赋”,诗人借用了南朝梁元帝萧绎在扬州被围时作《芜城赋》的故事,暗示了扬州虽历经沧桑,但仍有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第四句“垂柳曾窥帝室春”,通过垂柳这一意象,回忆起昔日皇室的春天盛景,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第五、六句“陌上放鹰怜野日,尊前冠鹖尽幽人”,描绘了朋友们在郊野放飞猎鹰,品味生活的闲适,以及在酒宴中聚集的隐逸之士,体现了他们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广陵散后才情少,惊见璚枝发兴新”,以广陵散的典故,暗指魏晋名士嵇康的绝世才华,感叹当今才情之士寥寥,而眼前的新绿(璚枝)却激发了新的创作灵感,表达了诗人对时事变迁与个人情感的独特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迷楼为背景,融合了历史典故和个人感受,展现出文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对传统文化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