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鹤田黄门自琉球奉使归致书问讯诗以答之(其一)
明 · 董其昌
叱驭犹行路,乘槎自凿空。
何如浮海使,绝域渺难穷。
龙节尧封外,鲛衣禹贡同。
壮夫能许国,在处百灵通。
何如浮海使,绝域渺难穷。
龙节尧封外,鲛衣禹贡同。
壮夫能许国,在处百灵通。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董其昌为回应夏鹤田黄门从琉球奉命出使归来后,寄书询问而作。诗中充满了对远行使者的敬意与对国家疆域的广阔感慨。
首句“叱驭犹行路”,描绘了使者在艰难的旅程中仍勇往直前的形象,展现了其坚定的决心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接着,“乘槎自凿空”一句,运用了神话中的典故,象征着使者穿越未知,开辟新径的勇气与智慧。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赞美了使者不辞辛劳、勇于探索的精神。
“何如浮海使,绝域渺难穷”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使者所面对的遥远与未知的感慨。海洋辽阔无垠,对于使者而言,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旅程。诗人在这里不仅赞扬了使者的勇气,也流露出对远方世界的无限遐想和对未知的敬畏之情。
“龙节尧封外,鲛衣禹贡同”两句,借用了古代帝王封赐的象征物——龙节(代表权力和权威)和鲛衣(传说中鲛人所织的衣物),以及古代文献《禹贡》中记载的地理区域,来强调国家疆域的广大和对远方的治理。这里既是对国家版图的自豪,也是对使者的使命和责任的肯定。
最后,“壮夫能许国,在处百灵通”表达了对使者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壮夫”指的是勇敢、有担当的人,诗人认为真正的英雄能够为国家效力,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发挥其作用,沟通四方,展现出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使者形象的描绘和对国家疆域的赞颂,既体现了对远行使者的崇高敬意,也蕴含了对国家统一与和平的深深祝愿。诗中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