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秋晴晚步赏析

秋晴晚步

明 · 谢廷柱
数到中秋恰十朝,湖边暑气已潜消。
偶乘暮色支藜杖,却为波光度石桥。
吟遍海天人洒洒,踏残汀月鬓萧萧。
一襟自觉清如水,聒耳宁容挂壁瓢。

鉴赏

这首《秋晴晚步》由明代诗人谢廷柱所作,描绘了中秋时节,诗人漫步湖边的情景。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更替与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句“数到中秋恰十朝”,点明时间是中秋前后,以“恰十朝”暗示时间的精确计算,体现了诗人对时令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的亲近。次句“湖边暑气已潜消”,通过“潜消”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暑气逐渐散去,湖边环境变得凉爽宜人的景象。

接着,“偶乘暮色支藜杖,却为波光度石桥”,描述了诗人傍晚时分,手持藜杖,漫步湖边,被波光粼粼的水面吸引,甚至走过石桥的情景。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自在,也通过“暮色”、“波光”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吟遍海天人洒洒,踏残汀月鬓萧萧”,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广阔的海天之间,诗人自由自在地吟唱,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而“踏残汀月鬓萧萧”则通过“鬓萧萧”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老态,但这种老态并未带来哀愁,反而增添了诗人的风骨与洒脱。

最后,“一襟自觉清如水,聒耳宁容挂壁瓢”,以“清如水”形容诗人心境的纯净,与前文的自然描写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同时,“聒耳宁容挂壁瓢”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外界的喧嚣无法打扰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时节湖边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幅和谐、宁静而又富有哲理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的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