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蓑衣道人
宋 · 王之道
七年两见西湖滨,似向贱贫求贵人。
安民扶世在豪杰,贵人何必皆岩莘。
嗟予坎壈今老矣,糊口相煎未能已。
愿君莫作贵人看,岁晚庶几长不死。
安民扶世在豪杰,贵人何必皆岩莘。
嗟予坎壈今老矣,糊口相煎未能已。
愿君莫作贵人看,岁晚庶几长不死。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七年:七年时间。西湖滨:西湖岸边。
贱贫:地位低微。
求贵人:寻求帮助。
安民扶世:安抚人民,扶持社会。
豪杰:英雄人物。
岩莘:古代贵族出身。
嗟予:我叹息。
坎壈:困顿,坎坷。
老矣:已经老了。
糊口:维持生计。
相煎:相互煎熬。
愿君:希望您。
岁晚:晚年。
庶几:或许,大概。
长不死:长久地活下去。
翻译
七年中两次来到西湖边,仿佛向卑微的我寻求尊贵的帮助。真正的安邦济世靠的是英雄豪杰,尊贵之人并非都出身显赫。
感叹我如今身处困境,为生活所迫,艰难度日。
希望你不要把我当作贵人看待,到了晚年,但愿能健康长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道的作品,题目为《赠蓑衣道人》。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的关心和惆怅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七年两见西湖滨,似向贱贫求贵人。"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与朋友多年的别离,再次相见时西湖之滨的场景。诗中的“贱”、“贵”并非指财富或地位,而是比喻生命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安民扶世在豪杰,贵人何必皆岩莘。" 这两句表达了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和对英雄人物的赞赏。其中“安民扶世”指的是能够平定民心、扶持世道的人;“豪杰”则是形容那些具有非凡勇气和才能的人物。而“贵人何必皆岩莘”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伟人的看法,即不必然都要隐居山林,暗指社会需要这些英雄人物的参与和引领。
"嗟予坎壈今老矣,糊口相煎未能已。" 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和自己年华增长的感慨。“坎壈”是形容身体衰弱,“糊口相煎”则比喻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苦恼,虽然感到身心俱疲,但仍旧无法摆脱。
"愿君莫作贵人看,岁晚庶几长不死。"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期望,不要太过在乎外界的评价和荣华富贵,因为到了年老时,平凡的生活也许更能带来持久的生命力和内心的宁静。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湖两次相遇的情境描写,以及对人生、友情、社会正义等主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