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拟赋荆轲馆赏析

拟赋荆轲馆

元 · 胡天游
咸阳宫中头白乌,燕丹掩面声呱呱。
函关得免岂天意,祸福倚伏如摴蒱。
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忿非良图。
黄金未肯求郭隗,白刃顾乃希专诸。
尔轲见之真不恨,樊也投首尤无辜。
悲歌易水竖毛发,胸次似欲无西都。
男儿临事贵敏速,胡乃把袖终踟蹰。
鸿毛性命效一掷,造物不肯成枭卢。
悲哉秦人信狼虎,事势固与齐桓殊。
赤刀应有或侥倖,矧可生致编其须。
武阳乳臭不足俱,旁观骇汗一计无。
长虹万丈空贯日,恨血竟自洒他裾。
全燕席卷果谁过,古今罪状何纷如。
子云弄笔不少借,嗟子要亦非庸夫。
悲风萧萧寒日孤,空山废馆荒平芜。
雄姿劲气不可见,仰天椎缶呼呜呜。

注释

头白乌:形容乌鸦羽毛变白。
函关:古代关隘,此处指秦国边境。
摴蒱:古代的一种博戏,象征命运的起伏不定。
郭隗:战国时期燕国招贤纳士的故事人物。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刺客,刺杀吴王僚。
编其须:比喻活捉敌人。
武阳: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的宾客。
雄姿劲气:形容英雄的气势和力量。
椎缶: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指击缶以抒发情感。

翻译

在咸阳宫中,白头乌鸦哀鸣,燕丹掩面,声音凄切。
函谷关逃脱难道是天意?祸福相依,如同赌博骰子翻滚。
男子汉应含羞忍辱,一时冲动不是明智之举。
燕国并未像郭隗那样求贤,反而期待着像专诸那样的刺客。
荆轲见到这种局面并不遗憾,樊於期献头更是无辜。
易水边悲歌激昂,毛发倒竖,心中似乎不再有西去的决心。
男子汉面对大事应迅速决断,为何犹豫不前呢?
生命如鸿毛,却要孤注一掷,造化弄人,不愿助我成功。
秦人盲目信任恶势力,与齐桓公时代的情势大相径庭。
即使有侥幸,赤刀也无法挽救败局,更别提活捉敌人了。
武阳的幼稚不足以共谋大事,旁观者都为之一惊,无计可施。
壮志未酬,长虹横贯天际,遗憾的鲜血洒在他人的衣襟。
燕国覆灭,责任何在?古今罪行繁多,难以言表。
扬雄挥毫泼墨,才华出众,但并非庸碌之人。
寒风萧瑟,孤独的日头照耀着空荡的山野废墟。
英雄的威猛之气已不可见,只能仰天击缶,发出呜咽之声。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胡天游的作品,名为《拟赋荆轲馆》。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咸阳宫中荆轲刺秦事迹的吟咏,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末路的哀叹和历史变迁的无奈。

首先,“咸阳宫中头白乌,燕丹掩面声呱呱”两句,通过对咸阳宫中老乌鸦和荆轲用燕丹遮面、发出低沉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这里的“头白乌”象征着时光飞逝和英雄暮年,而“燕丹掩面”则是对荆轲刺秦未果后深藏功名、隐姓埋名的一种写照。

接着,“函关得免岂天意,祸福倚伏如摴蒱”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于荆轲能够幸免于函谷关的惊讶和对历史恩怨的无常态度。"祸福倚伏如摴蒱"形象生动,表现了祸福无常,如同山中的摳蒱(一种说法是指山中突起的尖石)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忿非良图”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荆轲刺秦失败后的羞愧和懊恼,以及对一时之气愤而非长远计谋的反思。"丈夫"在这里代表着英雄、壮士,"含羞忍耻"则是英雄末路的无奈和自责。

“黄金未肯求郭隗,白刃顾乃希专诸”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荆轲刺秦时那种不惜生命、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他那一去不复返的英勇举动的怀念。"黄金未肯求郭隗"指的是荆轲不愿以金钱买通关卡,而"白刃顾乃希专诸"则是对他在刺秦时那种只盼着一刀砍死秦始皇的心境的描写。

“尔轲见之真不恨,樊也投首尤无辜”两句,诗人通过对荆轲刺秦失败后仍然不悔恨的描写,以及对樊 於(荆轲的朋友,因为荆轲的事被牵连而死)无罪之死的哀叹,表达了对于忠义之士命运多舛的同情。

以下几句“悲歌易水竖毛发,胸次似欲无西都。男儿临事贵敏速,胡乃把袖终踟蹰”则是诗人借用荆轲刺秦前与樊於在易水相会时的壮语和英姿,来表达自己对于英雄不再、壮志未酬的悲痛,以及对当下无作为的自责。

“鸿毛性命效一掷,造物不肯成枭卢”两句,诗人通过对荆轲视死如归、宁愿一死来殉葬秦始皇的壮举的描写,以及对历史造化无常的感慨,再次表达了对于英雄末路的哀叹和对于历史宿命的无奈。

“悲哉秦人信狼虎,事势固与齐桓殊”两句,则是诗人借用秦国信任狼虎(即荆轲)来刺杀自己的历史事件,来比喻当下政权对忠义之士的误解和不信任,以及对于历史重演的哀叹。

“赤刀应有或侥倖,矧可生致编其须”两句,通过描写荆轲刺秦时那把赤色的刀剑,以及诗人对荆轲虽死犹烈、不屈服于强权的精神赞美,再次表达了对于英雄气节和忠义之士的敬仰。

“武阳乳臭不足俱,旁观骇汗一计无”两句,则是诗人通过对荆轲刺秦失败后被捕杀,以及旁观者对于荆轲壮举的惊讶和无策的描写,再次表达了对于英雄末路的哀叹。

“长虹万丈空贯日,恨血竟自洒他裾”两句,诗人通过对荆轲刺秦时那把刀剑如同长虹穿云裂石,以及对于荆轲最终未能成功、只能将鲜血洒在别人的衣上这一历史悲剧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不遇时世和壮志难酬的无尽哀思。

“全燕席卷果谁过,古今罪状何纷如”两句,则是诗人通过对荆轲刺秦事件中燕国将士被牵连而死,以及对于历史上忠义之士多遭不幸的感慨,再次表达了对于英雄末路和历史宿命的哀叹。

最后,“子云弄笔不少借,嗟子要亦非庸夫”两句,是诗人自比荆轲,用“子云”指代自己,以荆轲的英勇为榜样,自勉写作时也要有所本位,不做平庸之辈,表达了对英雄气节的向往和对于自身文学创作的期许。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吟咏,展现了诗人对于忠义之士命运多舛、壮志未酬的哀叹,以及对于历史宿命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气节的敬仰和自身文学创作的高尚追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