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诸子过集
明 · 胡应麟
岂是谈玄宅,偏令问字过。
客当莲社满,人比竹林多。
霁月流丹嶂,飞星度绛河。
毋悲秋夕永,散发向藤萝。
客当莲社满,人比竹林多。
霁月流丹嶂,飞星度绛河。
毋悲秋夕永,散发向藤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中一群文士聚会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首句“岂是谈玄宅”,以反问的形式引出聚会地点的非凡之处,暗示这里不仅是谈玄论道的理想场所,更可能蕴含着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接着“偏令问字过”一句,点明了聚会的参与者都是饱学之士,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探讨学问,使得聚会显得格外高雅和深刻。
“客当莲社满,人比竹林多”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指出了聚会的盛况。莲社,源自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慧远法师在庐山建立的佛教社团,象征着高洁的修行环境;竹林,则源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代表了一群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家。这两句通过对比,既赞美了聚会的规模宏大,又强调了与古代文人雅士精神的共鸣。
“霁月流丹嶂,飞星度绛河”描绘了聚会时的自然景观,月色如洗,映照着赤红色的山峦,繁星闪烁,穿越深红的银河。这样的景象不仅增添了聚会的浪漫色彩,也寓意着知识的光芒穿透世俗,照亮了心灵的深处。
最后,“毋悲秋夕永,散发向藤萝”表达了诗人对聚会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即使夜晚漫长,也不必悲伤,因为心灵的交流如同藤萝般紧密相连,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到知音相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聚会场景的细腻描绘和丰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明代文人之间深厚的文化情谊和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