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兰陵道中以远岫重叠出寒花散漫开为韵(其五)
宋 · 李处权
王民坠涂炭,志士怀愤郁。
岂无卧龙人,想待三顾出。
从容命世豪,肯为庸主屈。
英名如白日,千岁常不殁。
岂无卧龙人,想待三顾出。
从容命世豪,肯为庸主屈。
英名如白日,千岁常不殁。
注释
涂炭:比喻困苦、灾难深重的境地。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抱负的人。
卧龙:原指隐居的杰出人才,此处借指诸葛亮。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象征真诚求贤。
从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庸主:平庸无能的君主。
英名:卓越的名声,光辉的声誉。
白日:太阳,象征光明和永恒。
千岁:形容时间长久,永恒。
不殁:永不消亡,永存。
翻译
百姓陷入苦难,有志之士心中充满愤怒。难道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贤才,期待着能被三次拜访而出山吗?
那些从容应对世事的英雄豪杰,怎肯屈身于平庸的君主?
他们的英名如同白天的太阳,永远照耀,永不消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志士怀抱壮志,内心充满了对理想的渴望和不满现实的愤懑。诗中的“王民坠涂炭”暗示着人民遭受苦难,社会动荡不安;“志士怀愤郁”则表现了有志之士内心的痛苦和压抑。"岂无卧龙人"引用了中国古代传说中能够辅佐英雄成就大业的人才,比喻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想待三顾出”则是指等待那位英雄人物出来改变现状,"三顾"源自于刘备三次访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典故。
下半首诗转向了对英名永存的美好愿景。"从容命世豪"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不为物累的态度;“肯为庸主屈”则显示了即便是平凡的君主,也值得这些有才之士俯首称臣。"英名如白日"将个人的美好名声比作明亮如同白昼的太阳,既明亮又不朽;“千岁常不殁”则是希望这份荣耀能够流传千年,不会消逝。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以及对英雄人物和英名永存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历史乃至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