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西寺
明 · 释函可
破寺背城郭,开门对巑岏。
流云时入席,看斗独凭栏。
松落子堪拾,菊荒英可餐。
偶行出篱外,閒眺入林端。
意静鸟俱息,身微叶共残。
更无人问讯,自与月相干。
池瘦荷衣碎,径斜鹤影单。
疏髭先雪白,贱骨抵风寒。
扶杖返虚阁,吹灯卧草团。
人生苦不足,得此良已难。
流云时入席,看斗独凭栏。
松落子堪拾,菊荒英可餐。
偶行出篱外,閒眺入林端。
意静鸟俱息,身微叶共残。
更无人问讯,自与月相干。
池瘦荷衣碎,径斜鹤影单。
疏髭先雪白,贱骨抵风寒。
扶杖返虚阁,吹灯卧草团。
人生苦不足,得此良已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西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淡泊的氛围。
首联“破寺背城郭,开门对巑岏”描绘了一座破败的寺庙背对着城市,开门就能看到高耸的山峰,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之感。
颔联“流云时入席,看斗独凭栏”写出了云彩偶尔飘入窗前,诗人独自倚靠栏杆仰望星空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宇宙的思考。
颈联“松落子堪拾,菊荒英可餐”描述了松树掉落的果实可以拾取,荒废的菊花可以作为食物,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生活的简朴态度。
尾联“偶行出篱外,闲眺入林端”写诗人偶尔走出篱笆,悠闲地眺望远处的树林,进一步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中间部分“意静鸟俱息,身微叶共残”通过“意静”、“鸟息”、“身微”、“叶残”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生命微小而短暂的感慨。
“更无人问讯,自与月相干”则点明了诗人与世隔绝的状态,只有月亮与他相伴,暗示了他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池瘦荷衣碎,径斜鹤影单”描绘了池塘干涸,荷花凋零,小径曲折,鹤影孤单的画面,象征着环境的衰败和生命的孤独。
“疏髭先雪白,贱骨抵风寒”通过描写诗人稀疏的胡须已如白雪,身体在风寒中显得卑微,表达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
“扶杖返虚阁,吹灯卧草团”写诗人手持拐杖返回空荡的阁楼,吹灭灯火,躺卧在草团上,体现了他归隐后的孤独与平静。
最后一句“人生苦不足,得此良已难”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难以得到这种宁静生活的感慨,流露出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与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孤独和宁静生活的独特感悟,充满了哲理意味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