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雁字十九首(其十六)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刮目经年别,惊非吴下蒙。
四声终写入,六义不删风。
耻逐蝌文乱,谁凭雉译通。
斯文知未丧,几复畏虚弓。
四声终写入,六义不删风。
耻逐蝌文乱,谁凭雉译通。
斯文知未丧,几复畏虚弓。
鉴赏
这首诗是王夫之在明末清初所作的《后雁字十九首》中的第十六首,题为“后雁字十九首(其十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对雁的观察和描述,寓言性地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成长的感慨。
"刮目经年别",开篇即传达出一种时间流转、人事已非的感慨,暗示了诗人与过去的自己已有显著的不同。“惊非吴下蒙”借用三国时期吕蒙的故事,表示惊叹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不再是当初那个吴下蒙昧之人。
"四声终写入,六义不删风",这里的“四声”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六义”则是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六种表现手法。诗人说自己已经将这些文学技巧融入到作品中,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追求。
"耻逐蝌文乱,谁凭雉译通",通过“蝌文”和“雉译”暗指繁琐难懂的文字,表达对追求文字繁复、难以理解的风气的批评,强调简洁明快的表达更为重要。
最后两句“斯文知未丧,几复畏虚弓”,“斯文”代表文人风骨,“未丧”意味着这种精神尚未丧失,诗人以此自励,表示尽管世事变迁,但自己仍坚守文人的正直和学识,对于那些空洞无物的言论有所警惕。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凝练,体现了王夫之作为文学大家的见解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