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歌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萧郎:指擅长画竹的人。丹青:古代绘画常用的颜色,这里代指绘画。
森森:形容茂盛的样子。
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这里指竹子的优美形态。
筠粉态:竹子的青翠之色。
省向:曾经在。
天竺寺:古代的一个寺庙名。
湘妃庙:祭祀湘妃的庙宇,湘妃是传说中的水神。
幽姿:幽雅的姿态。
相顾:相对而视。
翻译
在所有的植物中,画竹最难,所以现在虽然有人画竹,但没有一个真正像样的。萧郎下笔却能独步天下,栩栩如生,自古至今唯有他一人能做到。
别人画的竹子身体肥大臃肿,而萧郎画的竹茎瘦削,节节挺立。
别人画的竹梢死气沉沉地低垂,而萧郎画的树枝鲜活,叶片摇曳生姿。
他的竹子不需根就能从意念中生长,不需笋就能由笔尖成型。
在池塘边的坡地上,茂密地生长着两丛竹子,共有十五根茎。
它们姿态优美,保持着竹子原有的粉黛之色,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风烟之情境。
抬头一看,不像是一幅画,低头倾听,仿佛能听到声音。
西边的一丛七根竹子,显得坚韧有力,我曾在天竺寺前的石头上见过这样的景象。
东边的一丛八根竹子,疏落而带寒意,我想起曾在湘妃庙的雨中欣赏过类似的景色。
这幽雅的姿态和深远的意境,很少有人能体会,只能与你相对而视,空自叹息。
萧郎年纪大了,实在可惜,手颤抖,眼昏花,头发已如白雪。
他自己说这是他的绝笔之作,从此这样的竹子更是难得一见。
鉴赏
这首诗名为《画竹歌》,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之手。诗中通过对比一般画家与萧郎的画风,展现了后者的独特艺术魅力。
“植物之中竹难写,故今虽画无似者。”开篇即点明竹子之难以描绘,其难度在于捕捉其生动神韵。诗人认为尽管有人尝试绘制,但都未能真正传神。
接着,“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表彰萧郎的画艺超群,自古至今无人能及。他以独特的手法捕捉竹的真实与生动,堪称一绝。
诗中通过对比两种绘画风格,“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和“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来进一步强调萧郎笔下之竹的生机与别致。一般画家所绘之竹,或许形态饱满但失去了竹子的韵味;而萧郎则以瘦长的线条勾勒出竹节的坚挺和生命力,同时枝叶之间流露出活泼泼的生机。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此句表明萧郎之画,竹子似乎无需根基便自行生长,其形态完全出于画家本人的构想与笔触。这种艺术上的自由和创造力,是一般画家所不及的。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诗人在此描述了一幅萧郎画竹的场景:在野塘旁的水边,一排十五根竹子立于岸侧,显得生机勃勃。
接下来的“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则是对这些竹子的形态和神韵的赞美。尽管是画中之物,却未有丝毫减损其婀娜与细腻之美,同时也捕捉到了竹子在微风中的摇曳生姿。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此处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描述萧郎画作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他甚至在抬头细观时觉得那似乎不是绘画,而是活生生的竹子;当他低头倾听时,又仿佛能听到竹叶间微弱的风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诗人回忆起在某个石头上看到过萧郎所画的七根粗壮有力的竹子,那种健朗之态深深印刻在心中。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而对于另一组八根较为稀疏的竹子,诗人则是在一次雨中的经历中感受到那种清冷之美,那是他在湘妃庙里的一次特别记忆。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萧郎艺术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他们之间的艺术交流似乎已经超越了时空,留下的是无尽的感慨与赞美。
最终,“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表达了诗人对萧郎年迈之境的同情。尽管岁月已然,但他仍坚称这正是自己艺术生涯的巅峰时刻。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在这里,萧郎似乎在宣告自己的画艺已经达到了顶峰,他所绘制的竹子将是后世难以企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