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留宿
清 · 汪士铎
春山三两家,新笋已成竹。
门前老佃夫,缚笔编茅屋。
虚堂移匡床,中厨馈斋粥。
自云田家贫,伏蜡治食肉。
绕宅多树杉,废圃偶蓺菊。
时艰需将才,棨戟遍宗族。
自愧筋力衰,畎亩伴黄犊。
三河覆全师,又为塞翁福。
去年风雨和,储米七十斛。
盐豉幸知酿,差不负吾腹。
语久月出斗,拂草止予宿。
瓦瓶留榻前,椒姜点茶熟。
门前老佃夫,缚笔编茅屋。
虚堂移匡床,中厨馈斋粥。
自云田家贫,伏蜡治食肉。
绕宅多树杉,废圃偶蓺菊。
时艰需将才,棨戟遍宗族。
自愧筋力衰,畎亩伴黄犊。
三河覆全师,又为塞翁福。
去年风雨和,储米七十斛。
盐豉幸知酿,差不负吾腹。
语久月出斗,拂草止予宿。
瓦瓶留榻前,椒姜点茶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质朴的乡村生活画面。首句“春山三两家”,简洁地勾勒出山间稀疏的人家,展现出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意境。接着,“新笋已成竹”暗示了时光流转,万物生长,富有生机。
诗人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的老佃夫,他用竹笔编茅屋,显示出他的简朴和智慧。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虽家境贫寒,但能提供粥饭招待客人,并自酿咸豆豉,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诗中“三河覆全师”暗指战事,然而对于这位农夫来说,和平时期得以耕作田亩,陪伴黄牛,也算是一种福气。丰收的粮食储备让他有了安心生活的基础。最后,夜深人静,月上梢头,主人热情挽留诗人过夜,瓦瓶茶香,温馨而简朴。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代农村的生活场景,既有田园诗般的恬静,又有对生活的深深感慨,流露出作者对朴素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