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渔处
其旁鳞次田莓莓,四望沃若皆膏腴。
蔬畦麦陇间碧树,洲蘋岸蓼连平芜。
水村落照晚钟寺,中有一山成画图。
郑谷无此宽閒野,严濑无此浩渺区。
更于何所堪下钓,更于何所堪荷锄。
谁与卜筑于此居,峨然其冠孔氏徒。
时哉不偶堪遁世,垂缗把耒以自娱。
兴来风月入吟啸,错落吐出鲛盘珠。
人惟内省有足乐,眇视外物刍狗如。
膏粱于此且不愿,况为鳣鲔而施罛。
则知之子命名者,是特寄意耕与渔。
岂亦伯成子高之在野,庄周濠上之观鱼。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清涟:清澈的涟漪。渟:停滞不动。
湛湛:清澈的样子。
膏腴:肥沃的土地。
蔬畦:菜园。
洲蘋:洲渚上的蘋花。
峨然:高大的样子。
孔氏徒:孔子的弟子。
垂缗:垂钓。
伯成子高:古代隐士。
庄周濠上:庄子在濠水上的哲学思考。
翻译
清澈的涟漪覆盖了广阔的水面,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天空。湖边的田地排列整齐,满目青翠,四周肥沃的土地如同膏脂。
绿色的菜园和麦田之间夹杂着碧绿的树木,洲渚上的蘋花和岸上的蓼草连接着平坦的草地。
夕阳下的村庄倒映在水中,寺庙钟声悠扬,湖中有座山峰如画卷般美丽。
郑谷这样的地方没有这般开阔的田野,严濑也没有如此浩渺的水域。
在这里钓鱼或扛锄劳作,何处能寻得这样的乐趣?
谁能在此地建造居所,就像孔子的弟子,头戴高冠,过着简朴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隐逸生活并不合时宜,只能通过垂钓和农耕自得其乐。
兴起时,风月入诗,吟咏啸歌,灵感如明珠般倾泻而出。
人唯有内心满足才能感到快乐,看待外物如刍狗般淡然。
即使面对丰盛的食物,我也不愿追求,更何况是设网捕鱼。
由此可知,给这个地方命名的人,是想寄托对耕田和垂钓的向往。
这或许就像古代的伯成子高在田野间,庄周在濠水上观鱼的意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片宁静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隐逸者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诗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处清澈见底的湖泊,其旁边是整齐的农田,远处是碧绿的树木和连绵的野菊。钟声从水边的村落传来,增添了一丝宁静与神圣。诗中的山峦宛如画图,将自然之美推到了极致。
通过对郑谷、严濑这两处著名隐逸之地的提及,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宽敞野趣的向往。而后文中“更于何所堪下钓,更于何所堪荷锄”的反问,不仅强化了这种向往,而且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情怀。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孔子弟子中的一个隐逸者,似乎在赞美他能够选择这样一处美丽的环境作为归宿。紧接着,“时哉不偶堪遁世,垂缗把耒以自娱”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远离尘世、享受独处之乐的欣赏。
“兴来风月入吟啸,错落吐出鲛盘珠”则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创作状态,诗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喜悦与自足。最后,“人惟内省有足乐,眇视外物刍狗如”进一步强调了对内心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于外界纷扰的超然态度。
在“膏粱于此且不愿,况为鳣鲔而施罛”的表述中,诗人明确表示,即使是美好的物质享受,在这样一处自然之境中也显得无关紧要,更不用说为了捕捉鱼类而布下网罗了。
结尾部分,“则知之子命名者,是特寄意耕与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赞同,以及对于那些能够在田园、渔猎之间找到生命意义的人的敬佩。最后两句“岂亦伯成子高之在野,庄周濠上之观鱼”则是通过古代隐逸者的故事来佐证这种生活理念的正确与美好。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也传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内心修养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