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其一)
我罢汉中守,归此聊息焉。
是时五六月,赤日烘遥天。
山川尽?燥,草木皆焦燃。
尘襟既暂解,胜境乃独专。
高林抱深麓,清荫密石绵。
层岩敞户外,浅濑流窗前。
邀客上素琴,留僧酌寒泉。
竹簟白石枕,稳处只屡迁。
忽时乘高风,远望立云烟。
野兴极浩荡,俗虑无一缘。
气爽神自乐,世故便可捐。
却忆为吏时,荷重常满肩。
几案堆簿书,区处忘食眠。
冠带坐大暑,颡汗常涓涓。
每惧落深责,取适敢自便。
安闲获在兹,恍若梦游仙。
行将佩守符,复尔趋洋川。
山中岂不恋,事有势外牵。
尚子愿未毕,安能赋归田。
注释
敝庐:破旧的房子。汉中守:汉中的官员。
聊息:暂时休息。
五六月:夏季。
烘遥天:烈日炙烤天空。
尘襟:尘土般的心境。
高林:高大的树林。
清荫:清凉的树荫。
素琴:未经装饰的琴。
寒泉:冷冽的泉水。
竹簟:竹席。
迁:移动。
高风:大风。
野兴:野外的兴趣。
世故:世俗的事务。
簿书:公文。
深责:严重的责罚。
归田:归隐田园。
翻译
祖先有座破旧的房子,在涪水的东边。我卸任汉中的官职,来这里暂时休息。
那时正值五六月,烈日烘烤着遥远的天空。山河都干涸,草木仿佛燃烧一般。
尘土的心情稍得舒缓,这美景独属于我。
高大的树林环绕着深谷,清幽的树荫覆盖着石头。
层层岩石之外是开阔的视野,清澈的小溪流过窗前。
邀请客人弹奏素琴,留下僧人共饮冷泉。
竹席和石枕,舒适的环境让我不断移动。
忽然间乘着高风,站在云雾之中远望。
野外的兴致无比广阔,世俗的忧虑全然抛开。
心情清爽,神态愉悦,世间琐事可以舍弃。
回想起做官的日子,总是重任在肩。
案头堆满了公文,处理事务忘记吃饭睡觉。
炎热的夏日里,戴着官帽,额头汗水不断。
常常担心犯错受责,只求能自由舒适。
如今的安逸得来不易,恍如仙境游历。
即将再次佩戴官印,又要前往他地。
虽然山中生活令人留恋,但职责使我身不由己。
我的志向尚未完成,怎能轻易归隐田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天的悠然自得之情景。诗中先设定了一种空间背景,提及“先人有敝庐”,表明这是祖上留下的居所,然后指出这个庐位于涪水之东边。这是一个隐逸的环境设置,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和物质描绘提供了基调。
接着,“我罢汉中守,归此聊息焉”表明诗人放弃了官职,回到这片安静的地方来休养。这里的“罢”字意味着放弃,而“汉中守”则暗示了一种职责和束缚,从而强化了返璞归真的意愿。
随后,“是时五六月,赤日烘遥天。山川尽?燥,草木皆焦燃。”这几句描绘了夏季炎热的气候,山川干涸,草木枯萎,形成了一种对比鲜明的情景,既有自然界的炎热,也映衬出了诗人内心的清凉。
“尘襟既暂解,胜境乃独专。”则表达了诗人摆脱尘俗羁绊后的自在与专注,这里“尘襟”指的是世俗的牵绊,而“胜境”则是超然于世的境界。
下文“高林抱深麓,清荫密石绵。层岩敞户外,浅濑流窗前。”进一步描写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美好,这是一个山林幽静、水声潺潺的地方,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邀客上素琴,留僧酌寒泉。”则表现了诗人的雅兴和对自然之美的享受,他邀请朋友来共同欣赏这个美好的环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
而“竹簟白石枕,稳处只屡迁。”则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人躺在竹席上,用白石作枕,享受着这份安稳和宁静。
紧接着,“忽时乘高风,远望立云烟。”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他仿佛乘坐高风,遥望云烟,这种超脱之感,让人联想到一种飞扬跋扈的自由。
“野兴极浩荡,俗虑无一缘。”则总结了诗人的情怀,他在大自然中获得了一种广阔和清净,与世间的烦恼无关。
“气爽神自乐,世故便可捐。”这两句强化了前面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快乐感受,以及对世俗羁绊的舍弃。
最后,“却忆为吏时,荷重常满肩。几案堆簿书,区处忘食眠。冠带坐大暑,颡汗常涓涓。”则回顾了诗人曾经的官职生涯,那时候的繁忙和重担,以及对待遇天气酷热时的辛苦。
“每惧落深责,取适敢自便。”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工作中的压力和责任感,现在则是选择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勇于追求个人的舒适与自由。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了一种对官场生涯的放弃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