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桂林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太华儿孙在桂林,参天笋石总森森。
东西柱向穿山出,左右江连峤水深。
光禄堂前曾酌酒,伏波岩上复鸣琴。
军书一卷留苔藓,他日思从洞口寻。
东西柱向穿山出,左右江连峤水深。
光禄堂前曾酌酒,伏波岩上复鸣琴。
军书一卷留苔藓,他日思从洞口寻。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怀桂林》。诗中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壮丽景象,以及对桂林历史文化的追忆。
首联“太华儿孙在桂林,参天笋石总森森”,以“太华”(华山)与“桂林”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竹石之高耸挺拔,充满生机。这里的“笋石”比喻为竹笋般直插云霄的山石,生动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独特风貌。
颔联“东西柱向穿山出,左右江连峤水深”,进一步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壮阔与深邃。东西方向的山峰如同柱子一般穿山而出,左右两侧的江水与山岭相连,水深而清澈,展现出桂林山水的立体感和动态美。
颈联“光禄堂前曾酌酒,伏波岩上复鸣琴”,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桂林历史文化的怀念。光禄堂和伏波岩都是桂林的著名景点,诗人在这里追忆古人在此饮酒赋诗、弹琴赏景的情景,体现了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尾联“军书一卷留苔藓,他日思从洞口寻”,则以军书(古代军事文书)的比喻,暗示桂林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也是军事要塞。诗人想象着未来有一天,会沿着洞口探寻桂林的秘密,表达了对桂林的无限向往和探索欲望。
整首诗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和历史文化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桂林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