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禅经
唐 · 白居易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燄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燄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须知:必须知道。诸相:各种表象或现象。
非相:不是真实的本质。
若住:如果停留或执着于。
无馀:空无的状态。
却有馀:却又有所剩余,即另一种执着。
言下忘言:在言语之下领悟到超越言语的真理。
一时了:一下子明白。
梦中说梦:在梦中谈论梦,比喻双重虚幻。
两重虚:两层虚幻。
空花:空中之花,比喻虚幻的事物。
岂得:怎能。
兼求:同时追求。
果:果实,比喻实际的结果。
阳燄:烈火,比喻虚幻的幻象。
如何:怎样。
更觅:再寻找。
鱼:象征实际的事物。
摄动:包含动静,引申为涵盖一切活动。
是禅:都是禅的体现。
禅是动:禅也存在于动态中。
不禅不动:不执着于禅定和行动。
即如如:就是如如不动的状态,即不被外物所影响的境界。
翻译
要知道所有的表象都不是真实的本质,执着于空无也可能陷入另一种执着。话语之下领悟到超越言语的真理,就像在梦中谈论梦,两层虚幻叠加。
如同空中的花朵无法求得果实,烈火之中也无法寻找游鱼。
动静都是禅,禅也是动静,不执着于动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
鉴赏
这首诗是一种深入的禅意探讨,颇有禅宗对待世间万象的看法。"须知诸相皆非相"直接点出一切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与虚幻关系的认识。而接着的"若住无馀却有馀"则在表达即便是对禅理的追求,也不可执着于某种形式或方法,因为那也是一种束缚。
中间两句"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描绘出一种超脱言语与现实的境界。语言和梦境都被视为不真实的存在,而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超越世俗束缚的向往。
接着的"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燄如何更觅鱼"则是借用了佛教中的“空花”和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说明追求禅悟就如同在虚幻之中寻找实质,或是在光影变动之中捕捉不稳定的物体,是一种徒劳无功的行为。
最后两句"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则揭示了禅宗对于动与静关系的独特理解。在这里,动与静并非对立,而是在禅定的状态下可以达到一种超越动静之上的境界,即“如如”之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邃的语言和意象传达了作者对于禅宗思想的领悟,以及对内在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