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闲切欲访岩扃,恍若桃源洞里春
出处:《留题澹岩 其一》
宋 · 张滉
偷闲切欲访岩扃,恍若桃源洞里春。
平世自无忧国事,徘徊愁见避秦人。
平世自无忧国事,徘徊愁见避秦人。
注释
偷闲:在闲暇时候。岩扃:深山中的隐居处。
恍若:仿佛。
桃源洞:虚构的世外桃源。
春:春天。
平世:太平盛世。
无:没有。
忧国事:担忧国家大事。
徘徊:犹豫不决,来回走动。
愁见:忧虑地看到。
避秦人:躲避秦朝暴政的人。
翻译
我渴望在闲暇时去探访幽静的山岩,感觉就像进入了桃花源般春天的气息。在太平盛世本无需担忧国家大事,但我不禁徘徊,心中愁绪如同躲避秦朝暴政的人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逃离尘世的喧嚣,寻找一处清幽之地,以便于心灵的宁静和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
"偷闲切欲访岩扃"一句,透露出诗人渴望隐退的心情。"恍若桃源洞里春"则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桃源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桃花源,是个美好的、与世隔绝的地方,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的田园诗意。
"平世自无忧国事"表明在太平盛世,诗人本不应该有国家大事的忧虑,但"徘徊愁见避秦人"却显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并不像外界那样平静。"徘徊"形容行走时的心境,带有一种无奈和不舍,而"愁见"则表达了诗人看到世事仍然会生出忧虑之情。"避秦人"可能是指逃避世俗的纷争,或是特指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如秦朝,以此比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平和与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面对现实社会时所产生的情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