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三身具,境号华严普贤住
三千净土毛孔吞,百亿化身尘刹赴。
底事眉山迹偏显,端由象法时将暮。
三乘不起正信心,一线顿开方便路。
将欲神变惊凡目,故敛光芒归窘步。
示现虽同人异见,开遮未判谁无惧。
臂力遥擎妙喜来,顶光近摄清凉互。
我来亲睹未曾有,方审传闻元不误。
阳春正值风日好,阴雨不逢雷雹怒。
入梦惟忧神鬼知,乘危暗有龙天护。
招提问路方上征,世界当空已先布。
千林寂历鸟声少,万岭奔腾云气聚。
高峰初到甫休歇,圆相俄惊成指顾。
一壶恍入物外天,五里知非世间雾。
感通咫尺捷影响,变灭须臾嗟电露。
公居福地宝岩对,身享耆年仙籍附。
两禁高辞法从班,一灯久续禅宗炷。
正始馀风独后凋,建安逸驾争先骛。
忽聆酬唱便随喜,要与见闻俱得度。
愿公且见宰官身,一宅常与轩冕寓。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大方广佛:佛教中的广大佛身象征。境号华严:华严经的境界。
普贤:佛教菩萨名。
三千净土:佛教中的理想世界。
尘刹:佛教中的微小世界。
眉山:地名,可能象征佛法的特殊地点。
象法:佛法的象征或比喻。
三乘:佛教的三个主要教派。
正信:坚定的信仰。
方便路:通往解脱的路径。
神变:佛教中的神通变化。
宰官身:佛教中象征世俗权力的化身。
轩冕:古代官员的车马仪仗,象征权势。
翻译
佛的广大身相具备,境界名为华严,普贤菩萨居住其中。三千净土广阔无边,无数化身遍布尘世。
为何眉山景象独特显现?只因佛法兴盛接近黄昏。
未能坚定三乘佛法的信心,一条方便之路突然开启。
神变将要展现,却收敛光芒以示谦逊。
虽然显现相同,但各人心中见解各异,无人畏惧。
手臂遥举,迎接妙喜的到来,头顶之光照亮清凉。
亲眼见证前所未有的景象,证实了之前的传闻。
此刻阳春,天气晴朗,没有阴雨雷电的困扰。
入梦也担心神鬼察觉,危险时刻暗中自有龙天庇佑。
招手示意道路,已在空中铺展,世界在眼前展开。
森林寂静,鸟鸣稀疏,群山奔腾,云雾汇聚。
刚到达高峰稍作休息,转眼间圆相已成过往。
仿佛进入超脱世俗的天空,五里之外已非人间烟火。
感应瞬间,变化迅速,如同电光石火。
您身处福地,岩穴珍宝环绕,享受长寿仙人的生活。
在两禁之地,您的辞令高雅,禅宗灯火长久延续。
正始遗风独树一帜,建安逸士竞相追求。
听到应答,心中欢喜,愿与众人一同解脱。
愿您能以宰相身份显现,府宅常伴权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望的作品,名为《刘侍郎见和再用韵》。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佛教题材的诗歌,充满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开篇“大方广佛三身具,境号华严普贤住”两句,直接点出了佛教中的重要概念——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和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境界。诗人通过这两句,设置了整个诗篇的宗教氛围。
紧接着,“三千净土毛孔吞,百亿化身尘刹赴”描绘了一幅宏大的佛教宇宙图景,其中“三千净土”出自华严经,指的是一尊佛所转法轮的净土数量,而“百亿化身”则是佛陀或菩萨以无尽的形象利益众生。
“底事眉山迹偏显,端由象法时将暮”中的“眉山”可能是某个寺院的名称,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某种修行或者宗教仪式即将开始的预感。
“三乘不起正信心,一线顿开方便路”则直接谈及佛法修持的问题,其中“三乘”指的是声闻、缘觉和菩萨乘,而“一线”则可能是象征着一种简捷的修行方法。
诗中还穿插了对佛教神通变化的描写,如“臂力遥擎妙喜来,顶光近摄清凉互”等,以及对梦境和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最后,“愿公且见宰官身,一宅常与轩冕寓”表达了诗人对某位刘侍郎的祝愿,希望他能够在高官之身中保持清净,并常住于佛法的安稳之地。
整首诗语言丰富,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宗教知识,还透露出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通过对佛教概念和修行方法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精神解脱的心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