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国先曙,风吹海不平
出处:《送新罗人归本国》
唐 · 刘得仁
鸡林隔巨浸,一住一年行。
日近国先曙,风吹海不平。
眼穿乡井树,头白渺瀰程。
到彼星霜换,唐家语却生。
日近国先曙,风吹海不平。
眼穿乡井树,头白渺瀰程。
到彼星霜换,唐家语却生。
注释
鸡林:古代对朝鲜半岛的称呼。隔:间隔,阻隔。
浸:水深或水域。
日近:太阳靠近。
国:国家,家乡。
先曙:黎明前。
风吹海不平:形容海浪翻滚。
眼穿:目光穿透。
乡井树:家乡的树木。
头白:头发变白。
渺瀰:广阔无垠。
星霜:星辰变换,代指时间。
唐家语:唐朝的语言,这里可能指中原文化。
翻译
我身处遥远的鸡林国,被大海深深环绕,一年只能短暂停留。每日临近家乡,天边就先泛起曙光,海风吹过,波涛起伏不定。
思念家乡的目光穿透层层树林,头发已斑白,旅程还遥遥无期。
等我到达彼岸,季节变换,连语言都仿佛带着故乡的气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刻画来表达对远行者的一种关切和不舍。"鸡林隔巨浸,一住一年行"写出了新罗人长时间的居留以及即将开始的漫长旅途。"日近国先曙,风吹海不平"则表现了离别时光的临近与海上旅行的艰难。"眼穿乡井树,头白渺瀰程"通过对视线和头发颜色的描写,传达出岁月的流逝和旅途的艰辛。
最后两句"到彼星霜换,唐家语却生"则是诗人表达了一种希望,即到了某个地方,虽然环境与气候有所变化,但仍旧能够听到唐朝的语言,这里既包含了对故乡文化的眷恋,也透露出一种思乡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送别之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异国他乡生活的孤独与渴望,以及对家园和文化传承的深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