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自是云水俦,四顾坤维有高躅
出处:《送僧三首 其二》
宋 · 释慧空
支提天冠千眷属,龟山蔡柳两尊宿。
总在参禅屋角头,开眼光光互相烛。
参禅自是云水俦,四顾坤维有高躅。
胜妙光中不肯留,六六要明三十六。
当其行,歌一曲,春草青兮春水绿。
东山老矣夫何言,纵有言兮不堪读。
总在参禅屋角头,开眼光光互相烛。
参禅自是云水俦,四顾坤维有高躅。
胜妙光中不肯留,六六要明三十六。
当其行,歌一曲,春草青兮春水绿。
东山老矣夫何言,纵有言兮不堪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慧空所作的《送僧三首(其二)》。诗中描绘了僧侣们修行参禅的场景,以"支提天冠"和"龟山蔡柳"两位尊宿为象征,形象地展现了僧侣们的修行生活。他们沉浸在禅定之中,互相启发,追求智慧。诗人赞美他们的云游生涯和高尚追求,强调他们不愿停留于世俗的胜妙之境,而是坚持深入修行,追求更高的领悟。
"六六要明三十六"可能是指禅宗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与三十六品(佛教中对修行层次的划分),表达了僧侣们不断提升自我、不断精进的决心。在行走的过程中,他们还以歌声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悟,尽管年事已高,但对佛法的热情不减,即使是自己的言语也觉得难以表达其深邃的禅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僧侣们坚定的修行之路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