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惟淘暑酷,兼以清宦况
炎方连赤坂,火云列青嶂。
大块似煽炉,纤絺同挟纩。
有心诛旱魃,无计招云将。
虽云竭圭璧,转觉扬尘鞅。
跣足徒跄踉,散发难偃仰。
谁传白雪音,若挟玄夷浪。
展卷气萧森,满堂风震荡。
光怪绕电鞭,奔腾驱雷仗。
拔起四溟水,洗尽三伏瘴。
湘江争喧豗,衡岳入瀁漭。
青青禾稼悦,冉冉蘅兰畅。
农人罢桔槔,渔子鸣舷榜。
前脚挂村边,虹腰跨鹤上。
清凉骨始苏,抖擞神逾王。
庭除报早秋,栏杆开新酿。
击节复朗吟,中的惬素尚。
岂惟淘暑酷,兼以清宦况。
想君下彩笔,不啻携龙杖。
神鬼助杳冥,天地为宗匠。
将构喜雨亭,刻诗在屏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诗人邓云霄在六月酷旱之际,对雨水的渴望与期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灼与对雨水的强烈期待。
首句“石燕不翻飞,士龙空怅望”,以石燕无法飞翔、士龙(古人常用以指士人)空自怅望,形象地表达了干旱带来的无奈与失望。接着,“炎方连赤坂,火云列青嶂”两句,通过“炎方”、“赤坂”、“火云”、“青嶂”等意象,描绘出夏日酷热、云层密布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干旱的严峻形势。
“大块似煽炉,纤絺同挟纩”两句,以“大块”比作燃烧的炉子,以“纤絺”(细葛布)比作被热气包裹,生动地表现了炎热的程度。接下来,“有心诛旱魃,无计招云将”表达了诗人对解除旱灾的迫切愿望,却感到力不从心的无奈。
“虽云竭圭璧,转觉扬尘鞅”两句,通过“圭璧”(古代贵重的玉器)与“扬尘鞅”(尘土飞扬的车马)的对比,暗示了诗人虽然尽力祈求,但效果并不明显。接着,“跣足徒跄踉,散发难偃仰”则直接描绘了诗人因焦虑而无法静心的状态。
“谁传白雪音,若挟玄夷浪”两句,以“白雪音”(清越的声音)和“玄夷浪”(深海的波浪)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渴望,以及对雨水能够带来清凉和平静的期待。
“展卷气萧森,满堂风震荡”两句,通过展开书卷时的氛围和满堂的风声,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氛。接下来,“光怪绕电鞭,奔腾驱雷仗”描绘了闪电和雷声的壮观景象,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雨水。
“拔起四溟水,洗尽三伏瘴”两句,表达了雨水能带来清凉和清洁,消除炎热和病害的寓意。“湘江争喧豗,衡岳入瀁漭”则以湘江的激流和衡山的壮丽,象征雨水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青青禾稼悦,冉冉蘅兰畅”描绘了雨水滋润后的农作物和花卉,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人罢桔槔,渔子鸣舷榜”则展示了雨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和渔民捕鱼的喜悦。
“前脚挂村边,虹腰跨鹤上”以彩虹和仙鹤的形象,象征雨水带来的吉祥和超脱。“清凉骨始苏,抖擞神逾王”表达了雨水给人们带来的身心舒畅和精神振奋。
“庭除报早秋,栏杆开新酿”描绘了雨水后庭院的清新和酒香四溢的场景。“击节复朗吟,中的惬素尚”则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最后,“岂惟淘暑酷,兼以清宦况”表达了雨水不仅解除了酷暑,还带来了官场的清廉。“想君下彩笔,不啻携龙杖”则表达了对蔡敬夫(社兄)创作才华的赞赏。“神鬼助杳冥,天地为宗匠”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创造者的崇敬。“将构喜雨亭,刻诗在屏障”则表达了诗人计划建造喜雨亭,并在其中刻上这首诗,以纪念这场及时的雨水。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生动,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雨水的深切渴望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