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晚日风萧骚,轧哑鸣橹相向摇
宋 · 刘一止
海门山边初落潮,西兴渡口浪痕高。
渺渺目乱翻云涛,心识不语迎归桡。
江亭晚日风萧骚,轧哑鸣橹相向摇。
平头雁落沙没腰,舟人底处寻青招。
渺渺目乱翻云涛,心识不语迎归桡。
江亭晚日风萧骚,轧哑鸣橹相向摇。
平头雁落沙没腰,舟人底处寻青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傍晚时分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感。
首句“海门山边初落潮”,以“海门山”点明地点,暗示出广阔的海洋背景,而“初落潮”则预示着潮水退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西兴渡口浪痕高”进一步描绘了渡口的景象,浪花在退潮后留下痕迹,显示出自然界的壮丽与力量。
“渺渺目乱翻云涛,心识不语迎归桡”两句,诗人通过视觉和内心感受的双重描绘,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刻体验。远处的云涛翻滚,仿佛与天际相连,而诗人的心却在默默迎接归来的船只,这种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心灵境界。
“江亭晚日风萧骚,轧哑鸣橹相向摇”描绘了江边亭子在夕阳下的景象,晚风吹过,带来阵阵凉意,而船上的鸣橹声则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不仅有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节奏的细腻捕捉。
最后,“平头雁落沙没腰,舟人底处寻青招”以雁落沙滩、舟人寻找青招的细节,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雁群低飞,落在沙滩上,似乎在寻找栖息之地;而舟人则在寻找某种标志(青招),可能是指引方向的信号或某种特定的标记。这一场景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蕴含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边傍晚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融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