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轩冕贵,不移丘壑心
出处:《次张嘉父闲居》
宋末元初 · 于石
有诗可以吟,何必拟李陵。
有酒可以酌,何必慕伯伦。
自吟复自酌,一笑睨白云。
卷舒见吾道,聚散亦世情。
老我一茅屋,萧萧山下村。
种瓜有馀地,吾亦安吾贫。
兴来即杖屦,孤往无与朋。
晨出未启户,暮归或扣门。
翛然脱尘鞅,无怀与大庭。
所以轩冕贵,不移丘壑心。
此意谁独识,千载一渊明。
渊明不复作,视此壁上琴。
有酒可以酌,何必慕伯伦。
自吟复自酌,一笑睨白云。
卷舒见吾道,聚散亦世情。
老我一茅屋,萧萧山下村。
种瓜有馀地,吾亦安吾贫。
兴来即杖屦,孤往无与朋。
晨出未启户,暮归或扣门。
翛然脱尘鞅,无怀与大庭。
所以轩冕贵,不移丘壑心。
此意谁独识,千载一渊明。
渊明不复作,视此壁上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拟:模仿。李陵:汉代名将,此处借指才华出众的人。
伯伦:指陶渊明,以其嗜酒闻名。
一笑:微笑,轻松的心情。
吾道:我的人生道路或哲学观念。
世情:世间人情冷暖。
茅屋:简陋的小屋。
馀地:空闲的土地。
杖屦:拐杖和鞋子,代指出行。
扣门:敲门。
翛然:超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尘鞅:世俗的束缚。
丘壑心:内心深处的情感,不为外物所动。
渊明:陶渊明,东晋隐士。
壁上琴:象征性地表示不再追求世俗功名,如同琴音淡泊。
翻译
人生可吟诗,无需效仿李陵的才情。有酒可畅饮,无需羡慕陶渊明的酒量。
独自吟诗饮酒,笑对白云悠然。
生活起伏如道,聚散皆是世间常态。
老矣,只愿有一茅屋在山脚下。
种瓜之地尚余,我心甘于清贫。
兴致来时,手杖竹鞋,独行无伴。
清晨出门未开窗,傍晚归家敲柴门。
超脱尘世束缚,无拘无束,如无怀氏般自由。
即使身居高位,心中丘壑依旧。
这番心境,千年难得几人理解,就像陶渊明。
陶渊明不再,唯有墙上琴声能共鸣。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石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自在超脱的心态。开篇即提出“有诗可以吟,何必拟李陵。有酒可以酌,何必慕伯伦”,显示出诗人对于个人情感的珍视,以及不愿意盲目模仿前人的态度。
接着,“自吟复自酌,一笑睨白云”描绘了诗人独自享受生活乐趣的情景,心中充满自由和快乐。在“卷舒见吾道,聚散亦世情”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个人修养与世事变化的洞察。
“老我一茅屋,萧萧山下村。种瓜有馀地,吾亦安吾贫”则写出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满足和自在。尽管环境简单,但心灵丰富。
中间部分“兴来即杖屦,孤往无与朋。晨出未启户,暮归或扣门”表现了诗人独处时的情感流露,以及对友情的渴望。
最后,“翛然脱尘鞅,无怀与大庭”表达了超脱世俗纷争的心境,而“所以轩冕贵,不移丘壑心”则强调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坚定不移。接着“此意谁独识,千载一渊明”中诗人自问自答,显示出对自己内心世界理解的深刻和珍惜。
结尾部分,“渊明不复作,视此壁上琴”则是诗人的感叹,可能是在表达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通过观赏壁上的琴来回忆那些不再重现的情景。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自在享受生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