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书震电,推之在五行
出处:《雷震》
宋 · 郑獬
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
七月连大雨,碾天三日鸣。
夜或发狂震,卧者皆起惊。
奔电晔然作,忽如烈火明。
高树大百尺,霹倒烧其根。
往往光曜中,时见怪物形。
飞雹大如指,万弩相奔倾。
椎击鸟雀群,掩地交纵横。
雷者主号令,为天之常经。
奋豫既过时,及此何匉訇。
无乃号令失,安得四时平。
春秋书震电,推之在五行。
天道傥可信,使我心不宁。
七月连大雨,碾天三日鸣。
夜或发狂震,卧者皆起惊。
奔电晔然作,忽如烈火明。
高树大百尺,霹倒烧其根。
往往光曜中,时见怪物形。
飞雹大如指,万弩相奔倾。
椎击鸟雀群,掩地交纵横。
雷者主号令,为天之常经。
奋豫既过时,及此何匉訇。
无乃号令失,安得四时平。
春秋书震电,推之在五行。
天道傥可信,使我心不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蛰雷:冬眠后初醒的雷声。碾天:雷声震彻天空。
狂震:猛烈的雷震。
晔然:明亮的样子。
霹倒:被雷击倒。
怪物形:雷电造成的奇特形状。
飞雹:冰雹。
万弩:比喻众多冰雹。
椎击:像椎子一样打击。
号令:自然界的指令。
奋豫:雷雨的活跃期。
五行:古代哲学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天道:自然法则。
心不宁:内心不安。
翻译
四月春阳已老,沉睡的雷声开始响起。七月连续大雨,雷声震天响三天。
夜晚有时狂雷震动,熟睡的人也被惊醒。
闪电如烈火般明亮,照亮夜空。
高大的树木被雷击倒,连根燃烧。
雷光中常常出现奇异的形状,仿佛怪兽出没。
冰雹大如手指,像万支箭矢齐发。
冰雹打击鸟雀,地面交织着纵横交错的痕迹。
雷是天地间的号令者,遵循自然规律。
雷雨的活跃期过去后,如今为何如此猛烈。
难道是天命的号令出了问题,如何能四季平稳。
《春秋》记载雷电,它们属于五行之一。
如果天道可信,为何让我内心不安宁。
鉴赏
这首宋朝郑獬的《雷震》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雷雨的壮观景象。首句“四月老阳尽,蛰雷方发声”展现了雷声在沉寂之后的初次响起,象征着季节的转换。接下来的诗句通过“七月连大雨,碾天三日鸣”描述了夏季雷雨的频繁和猛烈,雷声如狂,电闪雷鸣,大树甚至被劈倒。
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如“奔电晔然作,忽如烈火明”,形象地描绘了闪电的耀眼。他进一步借雷电带来的破坏力,如“高树大百尺,霹倒烧其根”和“飞雹大如指,万弩相奔倾”,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威力。
诗中还蕴含哲理,“雷者主号令,为天之常经”,雷电被视为天的使者,传达着自然的规律。然而,当“奋豫既过时,及此何匉訇”,雷鸣过于频繁,诗人质疑是否天象失常,导致“无乃号令失,安得四时平”。他引用《春秋》中的记载,将雷电与五行理论联系起来,暗示天地间的秩序可能出现了问题。
最后,诗人以“天道傥可信,使我心不宁”表达对天道的忧虑,表达了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内心的不安。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雷电,寓言式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宋诗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