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泰誓迄武成,白旄惟一麾全文

泰誓迄武成,白旄惟一麾

出处:《咏史三十一首
清 · 黄毓祺
夷齐叩马后,登山歌采薇。
自是非圣人,万世将瑕疵。
至仁伐不仁,辨若素与缁。
猥云暴易暴,毋乃成狂痴。
特立独行士,不显人是非。
昌黎善颂哉,通解有进斯。
前此慕通达,茅靡波相随。
知义可换生,繇饿为之师。
饿死且不惧,焉所事委蛇。
立教千万年,天地恒扶持。
愚意尤有进,功早在尔时。
泰誓迄武成,白旄惟一麾
大诰等八篇,民顽畴可医。
取殷若兹易,安殷难若兹。
苏氏不云乎,先泽沦民肌。
当其在膏火,归周速如驰。
人自膏火出,故主能无思。
愚谓不尽然,忠孝缘秉彝。
自闻首阳风,怒发身奋飞。
我独非人哉,甘让夷与齐。
宁为殷义士,周以雠民题。
勿为周友民,受殷逋臣嗤。
反覆不可常,告戒徒烦辞。
并兴国五十,匪直奄淮夷。
如是历三纪,世变风稍移。
几几四十年,代谢如弈棋。
少壮咸老死,之死盖靡携。
岂非义所激,沁入人心脾。
即如燕破竹,七十城有崎。
王烛匹夫节,自刭安所希。
人知既倒澜,犹可砥柱支。
遂供安平君,反掌恢复资。
又如秦祖龙,鲸吞有馀威。
张良匹夫勇,尝试博浪椎。
人知臂可奋,拨动逐鹿机。
胜广斩木起,揭竿遂为旗。
乃信绝世事,元自无他奇。
人心所同然,惟我先得之。
吁嗟两饿夫,光与日月垂。

鉴赏

这首诗《咏史三十一首(其二)》由清代诗人黄毓祺创作,通过对比商末的伯夷、叔齐与周初的周公,探讨了道德与政治、个人选择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中首先引用了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们拒绝接受周朝的封赏,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象征着对道义的坚守。接着,诗人提出疑问,是否只有圣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普通人则难免犯错。进一步讨论了道德与权力的关系,认为仁者应当反对不仁,但这种区分有时过于理想化,可能导致误解或偏执。

诗人赞扬韩愈(昌黎)能够深刻理解并传承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指出道德的力量可以超越个人的生死,成为指导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力量。诗中提到,道德的实践不仅关乎个人的选择,更影响着国家的兴衰。诗人认为,道德的激励作用如同滋养人心的甘露,即使在艰难时期也能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

最后,诗人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比喻,强调了道德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商周更替、燕国复国、秦朝的崛起与衰落,还是汉初的起义,都体现了道德力量的影响力。诗人认为,正是这些道德原则,使得历史人物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推动社会变革。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思,探讨了道德与历史、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联系,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进程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