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阎公才气人无敌,列星官曹声藉藉全文

阎公才气人无敌,列星官曹声藉藉

出处:《赠阎德夫参议
宋 · 曾几
阎公才气人无敌,列星官曹声藉藉
青云垂上却回头,笑说乡邦富泉石。
问君功业男儿事,禹重寸阴轻尺璧。
及身强健不勉旃,汲汲东皋恐非策。
答云种木须十年,种得成阴已头白。
是以江滨五亩园,拄杖芒鞋日经画。
即今台榭数十处,花竹谁能计千百。
是中便足了一生,颇觉轩裳总无益。
我闻此语为惊叹,耆境之间真迫窄。
元无三径可就荒,乃知贫过陶彭泽。
想君舒啸东皋上,不但渊明心莫逆。
神交又得王无功,一饭何尝留俗客。
未妨献纳云台表,著绣昼行寻履迹。
会当称是好林塘,门对诸峰一区宅。

拼音版原文

yángōngcáirénlièxīngguāncáoshēngjièjiè

qīngyúnchuíshàngquèhuítóuxiàoshuōxiāngbāngquánshí

wènjūngōngnánérshìzhòngcùnyīnqīngchǐ

shēnqiángjiànmiǎnzhāndōnggāokǒngfēi

yúnzhǒngshíniánzhǒngchéngyīntóubái

shìjiāngbīnyuánzhǔzhàngmángxiéjīnghuà

jīntáixièshùshíchùhuāzhúshuínéngqiānbǎi

shìzhōng便biànleshēngjuéxuānshangzǒng

wénwèijīngtànjìngzhījiānzhēnzhǎi

yuánsānjìngjiùhuāngnǎizhīpínguòtáopéng

xiǎngjūnshūxiàodōnggāoshàngdànyuānmíngxīn

shénjiāoyòuwánggōngfànchángliú

wèifángxiànyúntáibiǎozhùxiùzhòuxíngxún

huìdāngchēngshìhǎolíntángménduìzhūfēngzhái

注释

阎公:指阎某,具有超凡才华的人。
才气:出众的才能和智慧。
列星官曹:官场中的显赫地位。
藉藉:形容声名显著。
青云:比喻高位。
垂上:指向高处延伸。
笑说:笑着谈论。
乡邦:故乡。
禹重寸阴:大禹珍惜每一刻光阴。
尺璧:珍贵的玉璧。
汲汲:急切的样子。
东皋:东边的田野。
种木须十年:种植树木需要长时间等待。
成阴:树木成林。
五亩园:小块田园。
拄杖芒鞋:手持拐杖,穿着草鞋。
台榭:亭台楼阁。
计千百:难以计算其数量。
颇觉:深深感到。
轩裳:华丽的车马。
耆境:年老的境况。
迫窄:狭窄、局促。
三径:隐士的小路。
就荒:走向荒野。
陶彭泽:陶渊明,以隐居著称。
舒啸:放声长啸。
王无功:王绩,唐代诗人。
一饭:一顿饭。
献纳:进献。
云台表:朝廷的表彰。
著绣昼行: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行走。
寻履迹:寻找过去的足迹。
会当:应当。
林塘:美丽的园林。
区宅:住宅区。

翻译

阎公才华无人能敌,官场名声显赫。
他志向高远却又回首人间,笑着谈论家乡的美景。
你问我建功立业的男儿之事,是否像大禹珍惜光阴轻视珍宝。
趁身体强壮时不需勉励,急于求成恐怕不是良策。
他说种树需十年,等成荫时已是白发。
因此他在江边五亩园,每日持杖漫步。
如今的亭台楼阁众多,花竹繁盛难以计数。
这些足以度过一生,觉得荣华富贵并无益处。
听到这话我深感惊讶,人生天地间确实狭小。
原本没有三条小路可通往荒野,方知贫穷胜过陶渊明。
想象你在东皋之上长啸,不仅心境与渊明相投。
神交又遇王绩这样的知己,宴请宾客从不留俗人。
不妨将你的事迹上表朝廷,如同绣衣昼行寻找遗迹。
这地方定是好山好水,门前群峰环绕的宅院。

鉴赏

这首诗赞扬了阎公的才华横溢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首句“阎公才气人无敌”直接表达了对其才能的极高评价,接着通过“列星官曹声藉藉”暗示其在官场中的声誉。然而,阎公并未沉溺于权势,而是“青云垂上却回头”,选择回归家乡,享受山水之乐,这体现了他的超脱与豁达。

诗人进一步强调了阎公重视实际,认为“功业男儿事,禹重寸阴轻尺璧”,他更看重时间的利用而非物质财富。阎公的生活态度体现在“种木须十年”的耐心和“拄杖芒鞋日经画”的简朴,他以五亩园为满足,视富贵荣华为过眼云烟。

诗中提到的“台榭数十处,花竹谁能计千百”,描绘了阎公生活的宁静与丰饶,他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认为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无需追求更高的地位。诗人感叹这种境界的狭小,但也赞赏其接近自然、超脱世俗的品格,甚至将其与陶渊明相比。

最后,诗人祝愿阎公能在东皋之上自由舒啸,不仅与渊明心意相通,还能像王绩那样不拘小节,不轻易留住俗世之人。阎公的高尚品质值得朝廷表彰,他的居所如好林塘,门对群峰,象征着清高与隐逸。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美阎公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态度,展现了宋代理性精神与隐逸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