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水淼瀰春雨后,远山重叠夕阳时
出处:《抵池阳未入关泊于齐山数日因穷岩壑之胜》
宋 · 戴炳
瘦策相扶上翠微,眼惊奇怪足忘疲。
三十六洞犹昔者,四百馀年无牧之。
涨水淼瀰春雨后,远山重叠夕阳时。
几多江北江南恨,问着沙鸥总不知。
三十六洞犹昔者,四百馀年无牧之。
涨水淼瀰春雨后,远山重叠夕阳时。
几多江北江南恨,问着沙鸥总不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戴炳在池阳未入关,停泊于齐山数日间,深入探索山岩与山谷美景的体验。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
首句“瘦策相扶上翠微”,以“瘦策”(即瘦弱的拐杖)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徒步登山的情景,而“翠微”则点明了山色之美,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接下来,“眼惊奇怪足忘疲”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面对奇异美景时的惊喜之情,以及这种惊喜感如何驱散了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体现了大自然的魅力能够瞬间激发人的精神活力。
“三十六洞犹昔者,四百馀年无牧之”两句,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自然景观长久不变的感慨。这里的“三十六洞”可能指的是山中的洞穴数量,而“四百馀年无牧之”则暗示了这些地方长期以来无人居住或放牧,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状态,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原始与纯净。
“涨水淼瀰春雨后,远山重叠夕阳时”描绘了雨后山间水汽弥漫、远山在夕阳余晖中层层叠叠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壮丽的氛围。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动态美,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最后,“几多江北江南恨,问着沙鸥总不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景色的思念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沙鸥在这里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它们似乎代表着自由与远方,但又无法传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增加了诗作的意境深度和情感层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深切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时间和空间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