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乏千头橘,官羞七尺蓍
出处:《次韵僧自文见赠四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去思无德政,岂有吏民碑。
家乏千头橘,官羞七尺蓍。
樵蹊谈野史,茗榻和僧诗。
是事山中好,归来始得知。
家乏千头橘,官羞七尺蓍。
樵蹊谈野史,茗榻和僧诗。
是事山中好,归来始得知。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政治的淡然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去思无德政,岂有吏民碑。”此句反映出诗人对于朝廷政治的失望和不屑一顾,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功绩或是官府与百姓共同铭记的大事。
“家乏千头橘,官羞七尺蓍。”这里的“千头橘”和“七尺蓍”都是形容隐居生活中的自然景象,“橘”指的是橘子树,而“蓍”则是古时用于占卜的草本植物。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一种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
“樵蹊谈野史,茗榻和僧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山中与樵夫(砍柴的人)交流古老故事,与佛僧一起吟诵诗歌。这里的“野史”可能指的是民间传说,而“茗榻”则是茶几,通过这些词汇,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泊的生活氛围。
“是事山中好,归来始得知。”这句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外界信息的隔绝。只有当人回到山中,这些美好的体验和认识才会得到深刻的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隐居生活,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