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皆佛性,群动共秋声
出处:《游圆通寺 其四》
宋 · 马仲珍
欲坐又还起,白云随我行。
一空皆佛性,群动共秋声。
崩石斜分路,支冈半入城。
明朝山下去,平地见朱甍。
一空皆佛性,群动共秋声。
崩石斜分路,支冈半入城。
明朝山下去,平地见朱甍。
注释
欲:想要。坐:坐下。
还:又。
起:起身。
白云:白色的云彩。
随:跟随。
一空:一切空无。
皆:都。
佛性:佛教中的觉悟和本性。
群动:万物的活动。
共:共享。
秋声:秋天的声音。
崩石:崩裂的石头。
斜分:斜着分开。
路:道路。
支冈:支撑山冈。
半入:半遮半掩进入。
城:城市。
明朝:明天早晨。
山下:下山。
平地:平坦的地方。
见:看见。
朱甍:红色的屋脊,代指房屋。
翻译
想要坐下又起身,白云伴随我前行。一切空无都是佛性的体现,万物活动共享秋天的声音。
山路被崩裂的石头斜分成两段,山冈半遮半掩进入城中。
明天早晨下山去,就能在平地上看见红瓦屋顶的房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马仲珍的作品,名为《游圆通寺(其四)》。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山寺间游历的景象和心境。
“欲坐又还起,白云随我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切感受,他似乎想要停下脚步静坐下来,但又忍不住继续前行,因为那飘渺的白云仿佛在引领他漫游。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一空皆佛性,群动共秋声。” 这里,“一空”指的是周围环境的清净无为,而“佛性”则是佛教中指代万物本性的概念。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超然体验,以及对万物同一佛性认识的感悟。
“崩石斜分路,支冈半入城。”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的情景,“崩石”指的是断裂的岩石,形成了一条斜斜的道路;“支冈”则是指山峰延伸至城市之中。
“明朝山下去,平地见朱甍。” 最后两句诗人描述了清晨时分,他从山上下来,一路走到平坦的地面,眼前便出现了红色的宫墙或建筑。这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由高而低,由深入浅出的一种心境转变。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佛性和宇宙真理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