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传阿育,西晋迹乃昉
出处:《游天童寺道经育王岭观舍利》
清 · 杜漺
古寺饶长烟,隔岭见莽苍。
舍利传阿育,西晋迹乃昉。
人言一尺塔,光明弥百丈。
宝峰聚楞伽,空谷走魍魉。
利宾与大权,俨立森供养。
溪水皆西流,汤汤绝尘坱。
天童似儿孙,群峰作儿襁。
松杉如此屋,更出群峰上。
天荒破义兴,密公更雄长。
妙音胡寂然,使我失瞻仰。
风雨宿山房,夜闻钟磬响。
忽洗百年愁,琉璃见精爽。
皎月悬一轮,林杪寄真赏。
舍利传阿育,西晋迹乃昉。
人言一尺塔,光明弥百丈。
宝峰聚楞伽,空谷走魍魉。
利宾与大权,俨立森供养。
溪水皆西流,汤汤绝尘坱。
天童似儿孙,群峰作儿襁。
松杉如此屋,更出群峰上。
天荒破义兴,密公更雄长。
妙音胡寂然,使我失瞻仰。
风雨宿山房,夜闻钟磬响。
忽洗百年愁,琉璃见精爽。
皎月悬一轮,林杪寄真赏。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杜漺的《游天童寺道经育王岭观舍利》描绘了作者游历天童寺途经育王岭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寺的静谧与深远,通过“长烟”、“莽苍”展现出山岭的辽阔和古寺的古老。舍利的存在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提及西晋遗迹,暗示着佛教文化的悠久传承。
诗人对寺中的塔赞叹不已,形容其虽小但光芒四射,象征佛法的普照。宝峰、楞伽等佛教元素的融入,营造出神秘而神圣的氛围,同时揭示了山中妖魔鬼怪的畏惧。寺内僧侣虔诚供奉,使得整个环境显得庄重而宁静。
行经之处,溪水向西流,象征着佛法的流传,群峰如儿孙环绕,松杉如屋,更显山势之高峻。诗人提到密公的雄伟,暗指寺中高僧的威望。在风雨之夜,寺庙钟磬声回荡,洗涤了诗人心中的忧愁,令人心灵得到净化。
最后,诗人以皎洁的月光和林梢的美景收尾,表达了对佛法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赞美,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