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愁似烟树,最是夕阳时
出处:《含愁》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含愁似烟树,最是夕阳时。
故苑今安在,啼莺汝可知。
花无秦女影,木有越人枝。
多少伤春泪,年年寄与谁。
故苑今安在,啼莺汝可知。
花无秦女影,木有越人枝。
多少伤春泪,年年寄与谁。
鉴赏
这首诗《含愁》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哀愁与怀旧情感的画面。
首句“含愁似烟树”,以烟树的形象隐喻愁绪的弥漫与深沉,如同烟雾缭绕的树木,给人以视觉上的沉重感和难以言表的忧郁情绪。接着,“最是夕阳时”一句,将时间限定在一天中最为温柔而又稍纵即逝的时刻——夕阳西下之时,这一时刻往往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使愁绪更加浓重。
“故苑今安在”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忆,同时也暗示了这些美好已不复存在,引发读者对于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啼莺汝可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仿佛在向远处的黄莺诉说心中的愁苦,希望它们能够理解这份复杂的情绪。
后四句“花无秦女影,木有越人枝。多少伤春泪,年年寄与谁”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花不再有秦女的身影,木上没有越人的枝条,意味着过去的美好已经消失,只剩下伤春的泪水,年复一年地流淌,却不知寄托给了谁。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暗含了对时代变迁、人事更迭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愁绪和对过往的深深怀念,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