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出处:《嵩山采菖蒲者》
唐 · 李白
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拼音版原文
翻译
神仙们大多保持着古老的容貌,耳朵下垂直到肩膀。在嵩山遇到汉武帝,他误以为他们是九疑山的仙人。
我来这里采摘菖蒲,据说食用它能使人长寿。
话音刚落忽然消失,身影消失在云雾之中。
汉武帝最终未能明白,他们的踪迹最终只留在茂陵的土地上。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神仙的奇特形象,双耳长至肩部,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诗中的“嵩岳逢汉武”一句,通过历史上的名人汉武帝与嵩山相遇的情景,增添了几分仙境的神秘色彩,同时也让读者对这位神仙的身份产生好奇。“疑是九疑仙”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神秘感,九疑山在中国古代常与仙人有关联,这里用以强化神仙的形象。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长生不老的向往。古人认为菖蒲(即慈姑)具有延年益寿之效,李白在此通过主角采摘菖蒲的情景,展现出对仙境生活的憧憬。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一句,则描绘了神仙说完话后突然消失于无形,这种技法常用以表现超自然力量的行迹,增强诗歌的幻想色彩。同时,也给人一种物质与精神之间交融、难以捉摸的美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最后一句,则通过对汉武帝不解神仙之意,反映出凡人对于超自然事物理解上的局限。同时,“终归茂陵田”也隐含了历史人物最终皆归于尘土的无常感。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嵩山采菖蒲者奇特形象与行为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生命和超越凡尘境界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