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爱小棠,百岁俾勿拔
出处:《树下二首 其二》
宋 · 刘敞
召公爱小棠,百岁俾勿拔。
仲尼憩大树,一宿辄已伐。
圣贤岂殊途,人事有穷达。
出处何可常,我身固微末。
上无燕伯遇,下无宋人孽。
从容圣贤间,得此亦已窃。
仲尼憩大树,一宿辄已伐。
圣贤岂殊途,人事有穷达。
出处何可常,我身固微末。
上无燕伯遇,下无宋人孽。
从容圣贤间,得此亦已窃。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召公与孔子对树木的不同态度,探讨了圣贤之道与世间人事的差异,以及个人在圣贤间的定位。诗中以“召公爱小棠,百岁俾勿拔”开篇,赞颂召公爱护树木的美德,强调了长期的保护与尊重。接着,“仲尼憩大树,一宿辄已伐”则描绘了孔子在大树下休息,却因某种原因而被砍伐的情景,暗含了世事无常、人事多变的感慨。
诗人进一步反思圣贤之道是否真的存在分歧,指出“圣贤岂殊途”,强调圣贤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然而,“人事有穷达”揭示了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圣贤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身处圣贤之间的复杂心情:“出处何可常,我身固微末。”他意识到自己的位置是难以恒定的,如同微小的尘埃,在圣贤的光辉下显得渺小。同时,诗人也流露出一种自我安慰的心态:“上无燕伯遇,下无宋人孽。从容圣贤间,得此亦已窃。”他自嘲自己既没有像燕伯那样得到高位,也没有像宋人那样遭遇不幸,只是在圣贤之间徘徊,能够获得这样的经历已经算是幸运。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个人命运以及圣贤之道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的探索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