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出处:《次韵致明听琴》
宋 · 刘子翚
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
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
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病翁:形容年老且身体不适的人。咄咄:形容急切催促或责备。
琅然:清亮悦耳的声音。
枯琴:破旧或闲置的琴,象征内心的寄托。
孰:谁。
形忘:忘记身体的病痛。
道在:道义、精神犹存。
宁复:怎能再。
龙蟠:像龙一样盘曲。
觱发:形容声音激越。
摇长音:弹奏出悠长的乐音。
翻译
病弱的老人不再急切催促,用琴声清朗寄托内心如果没有这把枯琴来传达,谁又能理解我心声
身体的病痛或许已忘却,但道义仍在,如今又怎能轻易舍弃
老樟树下,琴声如龙盘旋,激越而深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子翚的《次韵致明听琴》,是一首表达对友情深厚和内心世界抒情的作品。开篇“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两句,诗人以“病翁”自称,通过对旧琴的珍视来传递自己心中的哀愁和孤独。"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进一步强调了琴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重要性,仿佛只有这枯旧的琴能真正理解诗人的心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两句,诗人通过对身体与精神状态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世界的淡然和超脱,以及对内心安宁的追求。"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古老的松树下,诗人轻触琴弦,奏出悠扬而深远的声音。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情,也反映了他对友谊和精神寄托的重视。通过借助旧琴这一象征性的物品,诗人传递了自己对于内心世界的珍惜与独白,同时也在向朋友表达着深切的情感交流与精神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