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
出处:《范蜀公挽诗 其四》
宋 · 李廌
荆舒昔未惩,抗疏誓身争。
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
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
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
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
注释
荆舒:古代贤臣的名字,这里泛指直言进谏的人。惩:挫折,受罚。
抗疏:直言上奏。
誓身争:发誓以生命来争取。
卫鞅:商鞅,战国时期改革家,此处象征坚持己见的人。
难屈:难以使他屈服。
桑羊:虚构人物,可能象征忠诚但方法极端的人。
请烹:请求牺牲自己以表忠诚。
危言:直言不讳的言论。
不用:不被采纳。
脱屣:弃如敝屣,比喻抛弃。
浮荣:表面的荣耀,虚名。
三台:古代官署名,这里代指高位。
万世清:永恒的清廉,指理想的社会状态。
翻译
荆舒往昔未曾受挫,直言上疏誓死抗争。卫鞅虽难以屈服,但桑羊多次请求烹杀以示忠诚。
直言被忽视,他抛弃虚名,不愿随波逐流。
他岂是贪恋权位,只求世间永远清明。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廌的《挽诗》之四,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情怀和对古代忠臣抗争精神的赞颂。荆舒昔未惩,指的是历史上的忠臣荆轲,其忠诚尚未得到应有的惩罚或认可;抗疏誓身争,则表明诗人对于那些敢于直言不讳、誓死抵抗的古代忠臣有着深深的敬意。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是指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卫鞅,他推行变法遭到强烈反对,但依然坚持改革;桑羊屡请烹,则是比喻那些无畏的忠诚之士,他们即使面临牺牲也毫不犹豫。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是说尽管诗人知道自己的忠言可能不会被采纳,但他依旧选择抛弃虚名和浮华的荣誉。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则表达了诗人对权力中心(三台)的淡然,以及对于那些能够流芳百世的清白品德有着深切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正义以及个人操守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反映出李廌本人的政治理想与个人情怀,是一篇集思古之幽情与忧国之深虑于一体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