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灵妃之巧已如此,人间百巧徒纷然全文

灵妃之巧已如此,人间百巧徒纷然

出处:《乞拙歌
明 · 张萱
年年乞巧传今夕,不知此巧从何乞。
香灯午夜对银河,儿女中庭罗粉席。
三三五五拜深深,一拜一乞殊慇勤。
为问天孙巧多少,能否年年赠别人。
吁嗟天孙良亦苦,一岁佳期才一度。
巧似天孙果足誇,便应夜夜逢河鼓。
人言巧亦难移天,始知此巧不值钱。
灵妃之巧已如此,人间百巧徒纷然
举头细与天孙说,你巧胡为太奇绝。
七襄难就误佳期,弄巧方知反成拙。
相逢日少别日多,隔岁相思可奈何。
今宵更洒相思泪,鹊桥一雨嗟滂沱。
请换香灯嘱儿女,前来且听园公语。
尔年未及三尺长,乞得巧来何用处。
古今巧拙无输赢,有时巧败拙偏成。
诗咏巢居鸠与鹊,问巢终日谁经营。
天生我拙亦不偶,拙手拙心仍拙口。
巧人遇巧斗难休,赢得拙人长不斗。
巧若斗拙巧便痴,涛声虽怒石不移。
轰雷喷雪片时息,中流一石长崔巍。
我今乞拙不乞巧,年来颇识拙之效。
天孙有意怜拙人,一拙须教赢到老。

鉴赏

这首《乞拙歌》由明代诗人张萱所作,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巧”与“拙”的价值与意义。

开篇即以“年年乞巧传今夕,不知此巧从何乞”引出主题,将传统的乞巧习俗与对“巧”的思考相结合,提出疑问:“此巧从何乞?”随后描绘了午夜香灯下儿女们对银河的仰望,以及他们虔诚地向天祈求巧手的情景,展现了人们对“巧”的渴望与追求。

接着,“三三五五拜深深,一拜一乞殊慇勤”,通过描述孩子们拜求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对“巧”的热切期盼。然而,诗人紧接着提出了对“巧”的质疑:“为问天孙巧多少,能否年年赠别人。”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反思,也是对人类社会中“巧”的价值的深入探讨。

“吁嗟天孙良亦苦,一岁佳期才一度”,诗人感叹天上的织女每年只能与牛郎相会一次,而人间的“巧”却难以持久,引出了对“巧”的短暂与不易转移的感慨。接下来,“巧似天孙果足誇,便应夜夜逢河鼓”,诗人想象如果人间的巧能像天上的“巧”一样,那么人们或许可以夜夜相聚,享受团聚的喜悦。

“人言巧亦难移天,始知此巧不值钱”,诗人指出人间的“巧”虽然珍贵,但无法与自然之力相比,表达了对“巧”的有限性的认识。随后,诗人通过对比古今,强调了“巧拙无输赢”的观点,指出有时看似“巧”的事物反而不如“拙”的事物。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拙”的追求:“我今乞拙不乞巧,年来颇识拙之效。”他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拙”比“巧”更有价值,因为“拙”能够带来持久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诗人甚至希望天上的织女也能理解并怜悯那些“拙”的人,让“拙”成为一种值得尊重和欣赏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巧”与“拙”的相对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各自的价值与意义,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独特而深邃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