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曾追赏,无如此日情
出处:《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
唐 · 朱庆馀
故人同泛处,远色望中明。
静见沙痕露,微思月魄生。
周回馀雪在,浩渺暮云平。
戏鸟随兰棹,空波荡石鲸。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
自省曾追赏,无如此日情。
静见沙痕露,微思月魄生。
周回馀雪在,浩渺暮云平。
戏鸟随兰棹,空波荡石鲸。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
自省曾追赏,无如此日情。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故人:老朋友。泛处:泛舟的地方。
远色:远处的景色。
明:明亮。
沙痕:沙滩痕迹。
月魄:月亮的影子。
周回:周围。
馀雪:残留的积雪。
浩渺:广阔。
暮云:暮色云层。
戏鸟:嬉戏的鸟儿。
兰棹:兰花装饰的船桨。
石鲸:石鲸的幻影。
劫灰:灾难的遗迹。
岛树:岛上的树木。
偶知名:偶尔能辨识出名字。
自省:反思。
追赏:追忆欣赏。
无如:没有比得上。
此日情:今日的情感。
翻译
老朋友一同泛舟的地方,远处的景色在眼中明亮。静静观察,沙滩上的痕迹显现,微小的思绪仿佛月亮的影子产生。
周围还残留着积雪,广阔的暮色云层平展无边。
嬉戏的鸟儿跟随在兰花装饰的船桨旁,空荡的水面摇曳着石鲸的幻影。
灾难的遗迹难以探寻道理,岛上的树木偶尔能辨识出名字。
反思过去,再没有哪一天的情感能与今日相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诗人在一个晦日与同志一起泛舟于昆明池的情境中,展现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感慨。开篇“故人同泛处,远色望中明”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远景,勾勒出诗人与旧友共同漂泊的场景,渲染了一种淡远的情怀。
接下来的“静见沙痕露,微思月魄生”表达了诗人在宁静中观察到河沙上的水迹,以及对夜晚月光下幻影的细腻思考。这两句不仅写实景象,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深邃。
“周回馀雪在,浩渺暮云平”则描绘了一幅冬末残雪与广阔晚霞交织的画面,这种景象既是自然之美,也映射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有淡淡的孤寂,又有一份开阔。
“戏鸟随兰棹,空波荡石鲸”中的“兰棹”可能指的是船上的木桨,而“空波荡石鲸”则是对水面波纹及隐现于波下的磐石的生动描绘。这里的“戏鸟”与“空波”,表现了诗人在此刻所感受到的自然和谐。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两句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劫灰”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变化,而“岛树”则象征着孤独与静谧。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世事变迁无法深究,以及个人的渺小和命运的无常。
最后,“自省曾追赏,无如此日情”显示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顾与珍视,同时也强调了当前这份难得的情感体验,是以前所不及的。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享受自然之美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友情和岁月的深切感怀,以及对生活中难得平静时光的珍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