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却忆双庭桂,不信朝阳迹已墟
出处:《访苏隐君于青阳山中归却寄此》
明 · 林大春
江上维舟拟造庐,竹间遥望引轻裾。
谁传信息千山外,应为神交十载馀。
云影渐移归涧谷,峰阴乍转见樵渔。
别来却忆双庭桂,不信朝阳迹已墟。
谁传信息千山外,应为神交十载馀。
云影渐移归涧谷,峰阴乍转见樵渔。
别来却忆双庭桂,不信朝阳迹已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隐居在青阳山中的苏隐君的过程与心境。首句“江上维舟拟造庐”,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乘船前往的目的地,表达了对隐居之所的好奇与期待。接着,“竹间遥望引轻裾”一句,通过细腻的视觉描写,展现了竹林间的静谧与幽深,以及诗人远眺时的轻盈姿态,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谁传信息千山外,应为神交十载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消息的疑惑与期待,同时也暗示了与苏隐君之间深厚的精神交流和长久的友谊。诗人似乎在思考,是什么信息跨越千山传递而来,是否与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有关。
“云影渐移归涧谷,峰阴乍转见樵渔。”这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云影的移动与峰阴的转换,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寓意着世事的变迁。同时,诗人通过“见樵渔”这一细节,将自然与人类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最后,“别来却忆双庭桂,不信朝阳迹已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离别后对苏隐君住所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相信,即使朝阳的痕迹已经消失,但苏隐君所居住的双庭桂依然存在,象征着美好记忆与精神追求的永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探访隐士的旅程及其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感悟,充满了对自然、友情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