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何处是云津,分得匡庐白鹿春
出处:《题云津书院为刘敔县博》
明 · 林光
西江何处是云津,分得匡庐白鹿春。
庭草易沈先辈迹,书香仍继后来人。
品题山水谁留谶,变化云龙自有神。
珍重斯文今日意,篇诗聊复写吾真。
庭草易沈先辈迹,书香仍继后来人。
品题山水谁留谶,变化云龙自有神。
珍重斯文今日意,篇诗聊复写吾真。
鉴赏
这首明代林光所作的《题云津书院为刘敔县博》诗,描绘了对云津书院的景仰与赞美之情。诗中以“西江”开篇,引出云津书院所在之地的神秘与宁静,仿佛是连接天地的云水之津。接着,“分得匡庐白鹿春”,巧妙地将云津书院与庐山(匡庐)相联系,赋予其清雅脱俗的气息,如同白鹿在春天的山林间悠然漫步。
“庭草易沈先辈迹,书香仍继后来人”两句,既是对云津书院历史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其传承精神的颂扬。庭草虽易被岁月掩盖,但先贤的足迹却永远铭记;而书院的书香,则延续至今,滋养着后来者的心灵。这种传承与延续,正是教育与文化的力量所在。
“品题山水谁留谶,变化云龙自有神”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云津书院的思考。这里的“品题山水”不仅指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暗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探寻。而“变化云龙自有神”则寓意着书院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如同云龙般变幻莫测,却又充满生机与活力。
最后,“珍重斯文今日意,篇诗聊复写吾真”表达了诗人对云津书院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的深深敬意。在今日,诗人通过一篇诗作,试图捕捉并表达出书院精神的真谛,这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整首诗通过对云津书院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