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分与世业,多寡无陂偏
出处:《赠均田民部何员外》
元末明初 · 王行
尝观夏禹贡,扬州下下田。
历商至周汉,唐宋几千年。
渐称极膏腴,庶盛鲜与肩。
迩来困戈鋋,陇畛相弃捐。
虽云东南赋,多瘠少厚全。
恭遇维新朝,限均际幅员。
所以委明公,疆理来旬宣。
口分与世业,多寡无陂偏。
一以国制重,一以民务便。
顷亩弗浮隐,厘撮那盈朘。
置奠邦本固,肇造熙皞天。
山河誓带砺,圣祚万世延。
吾民歌帝力,王道其平平。
历商至周汉,唐宋几千年。
渐称极膏腴,庶盛鲜与肩。
迩来困戈鋋,陇畛相弃捐。
虽云东南赋,多瘠少厚全。
恭遇维新朝,限均际幅员。
所以委明公,疆理来旬宣。
口分与世业,多寡无陂偏。
一以国制重,一以民务便。
顷亩弗浮隐,厘撮那盈朘。
置奠邦本固,肇造熙皞天。
山河誓带砺,圣祚万世延。
吾民歌帝力,王道其平平。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行所作的《赠均田民部何员外》。诗中描绘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土地利用变迁,以及在新的朝代下,通过均田制的实施,土地分配得到改善,国家根基得以稳固,百姓生活得到提升的情景。
诗的开头提到历史上的土地等级划分,从夏禹时期的“扬州下下田”到后来的“渐称极膏腴”,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演变。接着,诗人描述了战争年代土地被废弃的情况,然后转向了新朝代的均田政策,强调了土地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口分与世业,多寡无陂偏”表明了土地分配的公正性,“一以国制重,一以民务便”则体现了国家政策与民生福祉的紧密联系。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均田制对土地管理的改进,使得土地使用更加合理,避免了土地的隐匿和浪费。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一政策的赞美,认为它巩固了国家的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预示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诗中充满了对新政策的期待和对民众生活的关怀,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进步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