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出处:《归园田居五首 其二》
魏晋 · 陶潜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
野外:郊野。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穷巷:偏僻的里巷。
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时复:有时又。
曲:隐僻的地方。
墟曲:乡野。
披:拨开。
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只说。
霰:小雪粒。
莽:草。
翻译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田园的生活状态。开篇“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偏远的乡村景象,没有繁忙的人群,只有偶尔穿行的车辆,营造了一种清净脱俗的氛围。接着“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则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阳光透过杂草生的门扉,室内干净无尘,连尘埃都像是被抹去了,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清贫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则是说在田间小路上,偶尔与邻里之间的简洁交流,不涉及复杂世事,只关心桑麻(植物)是否茁壮成长。接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强调了这种交流的纯粹性质,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简单地询问和分享彼此的农作物生长情况。
“桑麻日已长,我的土地也日渐广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满足与喜悦。最后两句“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则流露出一丝忧虑,担心寒霜会突然降临,使得辛勤培育的桑麻随风吹去,如同野草一般凋零。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然、简约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农耕生活的深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