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出处:《耕田鼓诗》
唐 · 可朋
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翁,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翁,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农舍:农民居住的小屋。田头:田地的边缘或附近。
王孙:贵族或皇族的后代。
筵上:宴会或盛宴的桌子上。
兮:古汉语中的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一何:多么。
烈日:强烈的阳光。
焦土:因干旱而变得干裂的土地。
天翁:对天神的敬称。
仓箱:代指仓库,储存粮食的地方。
不饥不寒:没有饥饿和寒冷的困扰。
上下一般:指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相同或平等。
翻译
农家在田间敲响鼓,贵族们在宴席上也击鼓。同样是击鼓,为何有的快乐有的却受苦。
太阳高照,土地干涸,希望天上的神明能赐予雨水。
让桑麻得以成熟,仓库充实,这样大家就不会饥饿寒冷,上下都能过得一样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劳动的生动画面,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表达了农民对于天气的渴望和对丰收的向往。诗人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站在农舍田头,听着王孙(可能是地主或富户)在筵上击鼓的声音,通过这种声音传达出农忙时节的劳苦与快乐交织的情感。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劳动中的节奏,也反映出了农民在辛勤工作中所体验到的复杂情绪。乐,可能来源于劳动的成果和生活的希望;苦,则是长时间高强度劳作带来的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炎热干旱的天气状况,以及由此导致的地表干裂。这些自然环境的描述,为后文的祈雨之情提供了强烈的心理基础。
"愿我天翁,降之以雨"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上天的祈求,希望能够降下甘霖,以解干旱之苦。这不仅是个人或小团体的愿望,更是整个农耕社会对于自然恩泽的渴望。
最后两句"令桑麻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则展现了祈雨之后的美好憧景。桑麻(指桑树和芝麻等作物)能够成熟,意味着农产品丰收;仓箱充盈,则是经济自给自足的象征。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则表达了在自然恩泽与人力耕耘共同作用下,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均衡发展,没有贫富差距,人们能够享受温饱安康的生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农村劳动景象和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展现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对于土地、劳动与天气的深刻感受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