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鼎与荷锄,心手自权衡
出处:《题苗经历耕野》
宋末元初 · 方回
士以仕为业,野处无所耕。
近世所大患,苟进颓厥声。
苏子佩六印,相国不为荣。
坐乏二顷田,此事误平生。
廓然天壤间,一犁早经营。
春夏刈麻麦,秋冬穫稻粳。
盖头有把茅,糊口有杯羹。
岂肯拾此去,垂涎公与卿。
不遇汤先主,伊葛亦何成。
聘顾不至三,宁为畎亩氓。
驷马高车间,一跌足可惊。
岂如牛背上,稳卧无攲倾。
调鼎与荷锄,心手自权衡。
我有一饱资,去就万事轻。
近世所大患,苟进颓厥声。
苏子佩六印,相国不为荣。
坐乏二顷田,此事误平生。
廓然天壤间,一犁早经营。
春夏刈麻麦,秋冬穫稻粳。
盖头有把茅,糊口有杯羹。
岂肯拾此去,垂涎公与卿。
不遇汤先主,伊葛亦何成。
聘顾不至三,宁为畎亩氓。
驷马高车间,一跌足可惊。
岂如牛背上,稳卧无攲倾。
调鼎与荷锄,心手自权衡。
我有一饱资,去就万事轻。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士以仕为业:士人以做官为职业。野处无所耕:在野外没有田地耕种。
苟进颓厥声:急于求进导致道德沦丧。
苏子佩六印:苏轼身佩六枚官印。
此事误平生:这耽误了他的一生。
一犁早经营:早早规划耕耘。
盖头有把茅:屋顶有茅草遮蔽。
岂肯拾此去:怎肯为了高官厚禄。
伊葛亦何成:诸葛亮和伊尹又怎能成就伟业。
宁为畎亩氓:宁愿做个农夫。
驷马高车间:乘坐华丽的马车。
岂如牛背上:哪比得上在牛背上。
调鼎与荷锄:调制菜肴或扛锄劳作。
去就万事轻:对于去留之事看得很轻。
翻译
士人以做官为职业,在野外没有田地耕种。现代社会最大的忧虑,是急于求进导致道德沦丧。
苏轼身佩六枚官印,但相国之位并未让他感到荣耀。
他因为缺少两顷田地,认为这耽误了他的一生。
他在天地之间开阔处,早早规划耕耘。
春夏割麻麦,秋冬收获稻谷。
屋顶有茅草遮蔽,生活有粗茶淡饭。
他怎肯为了高官厚禄,丧失本心。
若非遇到像刘备那样的明主,诸葛亮和伊尹又怎能成就伟业。
多次被拒于官场门外,他宁愿做个农夫。
即使是乘坐华丽的马车,也可能因一次跌倒而受惊。
哪比得上在牛背上安稳,无需担忧倾覆。
无论是调制菜肴还是扛锄劳作,心中自有取舍衡量。
我有足够的生活资本,对于去留之事看得很轻。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题苗经历耕野》。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生涯的不满。
"士以仕为业,野处无所耕。近世所大患,苟进颓厥声。"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士族为了功名而奔波于仕途生活的失望和批判,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渴望。
"苏子佩六印,相国不为荣。坐乏二顷田,此事误平生。" 这里提到的“苏子”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人物,而“六印”则代表着高官厚禄,但诗人并不以此为荣,而且认为自己拥有几亩田地才是最重要的事。
接下来的“廓然天壤间,一犁早经营。春夏刈麻麦,秋冬穫稻粳。” 描述了诗人对于农事的熟悉和热爱,以及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珍视。
"盖头有把茅,糊口有杯羹。岂肯拾此去,垂涎公与卿。" 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追求,不愿意为了功名而放弃这种平淡的田园生活。
最后几句“不遇汤先主,伊葛亦何成。聘顾不至三,宁为畎亩氓。驷马高车间,一跌足可惊。岂如牛背上,稳卧无攲倾。” 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的伟大领袖的怀念,以及对那种稳重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充满了田园诗特有的淡雅和宁静,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