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昔寡闻空自误,况今消尽有谁知
出处:《谢李参政因送曹泸州寄简》
宋 · 叶适
大厦元须独木支,李公补处属良时。
千年立国唐虞上,一念勤民禹稷思。
恨昔寡闻空自误,况今消尽有谁知。
双凫双雁萧萧影,孤屿亭边正着黐。
千年立国唐虞上,一念勤民禹稷思。
恨昔寡闻空自误,况今消尽有谁知。
双凫双雁萧萧影,孤屿亭边正着黐。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大厦:国家。元须:不必。
独木:一根木头。
李公:指代某位有贡献的人。
良时:合适的时候。
千年立国:历经千年的国家建设。
唐虞:古代的太平盛世,指唐尧与虞舜时期。
一念:片刻的思考。
禹稷:大禹和稷,古代贤明的君主。
恨昔:遗憾过去。
寡闻:见识少。
消尽:消失殆尽。
有谁知:有人知道。
双凫双雁:两只天鹅和大雁。
孤屿:孤岛。
亭边:亭子旁边。
正着黐:正粘着蜘蛛网。
翻译
国家大厦不能仅靠一根木头支撑,李公的贡献恰逢其时。历经千年,我们的国家建立在唐虞盛世的根基之上,人民的福祉总让人想起大禹和稷的勤勉精神。
遗憾的是过去见识浅薄,白白错过了许多,更何况现在一切已消失,又有谁知道呢。
两只天鹅和大雁在亭子边的湖面上留下孤独的身影,孤岛边的亭子似乎粘满了蜘蛛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叶适的作品,名为《谢李参政因送曹泸州寄简》。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和他对于历史的沉思。
开篇“大厦元须独木支,李公补处属良时。”两句,诗人以宏伟的大厦比喻国家的根本,而“独木”则指代坚固的支柱,象征着国家必须依靠有才能的人才来支撑。这里的“李公”应是指当时在位的贤能之士,“补处属良时”则表明他能够在适宜的时候补缺救弊。
接着,“千年立国唐虞上,一念勤民禹稷思。”诗人提及了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千年立国”,指的是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强盛的国家。这里的“唐虞”则是古代两个理想化的盛世,而“一念勤民”表达了诗人的关怀,希望统治者能像禹、稷这两位古代圣君那样勤劳于国事,关心民生。
在“恨昔寡闻空自误,况今消尽有谁知。”中,诗人流露出对过去历史的遗憾和对现实的无奈。昔日的错误往往因为信息不畅而导致,而如今即便是过去的一切都已消逝,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这段历史呢?
最后,“双凫双雁萧萧影,孤屿亭边正着黐。”诗人借景抒情,以“双凫双雁”、“孤屿亭边”营造出一幅幽静的画面。这里的“着黐”,即是指心不在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思念。
总体来看,这首诗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情感流露,它展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切,以及对历史智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