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曹未用啼杯饭,弟子犹蒙养万钟
出处:《次韵答从弟永锡二首》
明 · 林光
中星虚照广南东,何处文明有见龙。
梦想西周曾至凤,化行东汉亦临雍。
儿曹未用啼杯饭,弟子犹蒙养万钟。
却愧名衔叨国士,草间曾未动微风。
梦想西周曾至凤,化行东汉亦临雍。
儿曹未用啼杯饭,弟子犹蒙养万钟。
却愧名衔叨国士,草间曾未动微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光所作的《次韵答从弟永锡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对古代文明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世传承的期待与自谦。
首联“中星虚照广南东,何处文明有见龙”,以“中星”象征古代文明的光辉,虽已远去,但其影响依然照耀着广南东部地区,暗喻古代文明的深远影响。同时,“见龙”借指古代杰出的人物或文明标志,表达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之情。
颔联“梦想西周曾至凤,化行东汉亦临雍”,通过“西周至凤”和“东汉临雍”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里“凤”和“雍”分别代表了西周时期的繁荣与东汉时期的文明发展,体现了诗人对古代文明的追忆与向往。
颈联“儿曹未用啼杯饭,弟子犹蒙养万钟”,转而关注现实,以“儿曹”和“弟子”自比,表达了对后辈的关怀与期望。这里的“啼杯饭”比喻生活艰辛,“养万钟”则象征着丰富的物质生活,通过对比,诗人希望后辈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
尾联“却愧名衔叨国士,草间曾未动微风”,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有幸被称为国士,但实际上并未为国家做出什么大贡献,只是如同草间之风,微不足道。这既是对自身能力的谦逊评价,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明的赞美与对后世传承的期待,以及对自己角色的谦逊定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